
彼得.帕森(Peter Parson)
面對印太地區日益激化的戰略競爭與不斷演變的混合威脅,澳洲正迅速推動人機協作(human-machine teaming,HMT)相關投資,善用人力與系統整合的潛力,提升戰備程度、強化決策能力,並增強嚇阻力。
澳洲國防軍(ADF)以 2022 年公布的戰略為基礎,正為各軍種全面導入人工智慧(AI)、自主系統,以及「載人與無人協作」(crewed-uncrewed teaming)技術,可能重塑該地區的作戰樣態。
此次轉型的核心之一,是如 MQ-28「幽靈蝙蝠」(Ghost Bat)這類載具。這是一款搭載 AI 技術的無人飛行器,可與載人機協同執行監視與電子戰任務。 在陸地上,無人系統已部署於偏遠的邊境地區執行自主監視任務,大幅降低人力介入。 在海上,隱形自主水下載具「幽靈鯊」(Ghost Shark)則正持續強化情蒐與打擊能力。
「人機協作正徹底改變軍事行動的模式,將 AI 的速度與精準,與人類操作者的批判思維、適應能力與情境判斷力結合起來。」新南威爾斯大學國防研究院(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Defence Research Institute)的尼可拉斯・戴伊(Nicholas Day)告訴本論壇。 「這種人機協作能促成更快速、具資訊優勢、更有效且韌性更高的行動。對於局勢多變、爭奪激烈的印太戰區而言,這一點尤為關鍵。」
澳洲國防軍的戰略也包含澳英美聯盟(AUKUS)三邊夥伴關係的框架下,與英國與美國共同展開實驗。例如「艱困環境中機器人載具的可信操作」(The Trusted Operation of Robotic Vehicles in a Contested Environment ,簡稱 TORVICE),即是在電子作戰干擾下,測試無人地面載具表現的計畫;另一項「AI 策略挑戰賽」(AI Strategic Challenge)則針對人工智慧在即時物體偵測與協同作戰上的應用進行探索。
澳洲國防研究中心「信賴自主系統」(Trusted Autonomous Systems)執行長葛倫・謝弗(Glen Schafer)表示,人機協作(HMT)正重新定義軍事戰術,並特別體現在低成本、高性能的無人機蜂群部署應用上。
「機器能在對人員而言風險過高的地方執行任務,且易於複製,因而具備規模化的優勢。」謝弗告訴本論壇。 「將這些能力整合於人機協作中,就能提升戰況覺知的品質與即時性,並強化任務執行的適應力與效能。」
在戰略層面上,此類能力讓澳洲、盟友與合作夥伴得以更精準因應混合式威脅,以及未達戰爭門檻的「灰色地帶」脅迫行為。 例如,搭載 AI 技術的載具能在情勢升高前,迅速偵測出身分不明的船隻、網路入侵,以及遭操弄的資訊戰。 另外,這些設備也能持續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
在幅員遼闊且地形多樣的印太地區,人機協作所具備的規模化優勢與成本效益,提供了顯著優勢。 戴伊指出,「超級協作(hyper-teaming),即一名操作者同時操控多套自主系統,還能強化行動範圍與機動性。」 若導入人機協作技術,「印太地區規模較小的國家也(能)對敵對行為者(hostile actors)構成成本低又可信的威脅。」謝弗表示。
澳洲在人機協作倡議中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聚焦於共同研發,並推動標準統一,確保各部隊間具備操作互通性。 2025 年初,澳洲陸軍部隊參與了於加州歐文堡(Fort Irwin)舉行、美國陸軍主導的「融合計畫頂點 5」(Project Convergence Capstone 5,PC‑C5)演習,與來自多國的六千多名人員一同測試「超級協作」與其他新興技術。
具備 AI 驅動的後勤管理與預測性維護等技術實現在即,澳洲也以發展「符合倫理與安全原則的 AI 發展」為基礎,推動其策略。 澳洲國防科學技術集團(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已發布準則,針對倫理與法律問題提供指引。
「符合倫理且安全的 AI 不只是保護措施,更是一項戰略優勢,有助於維護其正當性與公共信任。」戴伊表示。
彼得.帕森(Peter Parson)位於紐西蘭漢彌頓,為本論壇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