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成員
2025 年 5 月的報告指出,印太地區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正「面臨如海嘯般襲來的償債與利息壓力」,陷入中國「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貸款計畫所帶來的沉重財務負擔。
根據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分析,全球 75 個最脆弱國家的 2025 年對中債務金額創下歷來新高,總額高達約 7,040 億新臺幣(220 億美元)。
這些高風險國家是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轄下的國際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所認定。 國際發展協會名單中的印太國家包括:柬埔寨、斐濟、吉里巴斯、寮國、馬紹爾群島、馬爾地夫、密克羅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東帝汶、東加、吐瓦魯與萬那杜。
基於這項貸款計畫,中國於 2010 年代迅速向開發中國家的鐵路、港口與道路等建設投入資金。 如今貸款即將到期,各國政府皆面臨沉重財政壓力。 洛伊研究所指出,在這十年內,中國對於這些國家更像是債主而非金主。
「中國國營貸款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對各類國際私人債權人急速上升的還款需求,正對開發中經濟體造成龐大的財政壓力。 其結果是債務風險日益升高,並排擠醫療、教育、減貧與氣候調適等重要支出的財政空間。」報告指出。
金融專家先前曾警告,中國所提供的貸款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缺乏財務永續性。 由於融資取得容易,許多國家得以推動部分浮濫的基礎建設計畫,外界擔憂這些計畫最終恐怕難以回收投資成本。
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報導,印度拒絕加入中國的計畫,並警告稱中國貸款是「債務陷阱外交」的一環,這是一種向開發中國家提供鉅額貸款、導致其對中國產生財務依賴,進而做出策略性讓步的手段。 分析師指出,中國刻意讓各國背負無法負擔的債務,當借款國違約時,北京當局便可藉此取得政治籌碼,甚至掌控該國關鍵資產。
其中,斯里蘭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自 2006 年至 2022 年,該國向中國國營銀行大舉借貸,總額約為新臺幣 4,224 億元(約 132 億美元),用以興建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及其他基礎建設。 漢班托塔國際港(Hambantota International Port)、馬特拉・拉賈帕克薩國際機場 (Mattala Rajapaksa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及兼具通訊與觀光功能的蓮花塔等項目,不僅使斯里蘭卡背負高利貸款,還因工程延宕而背負了無法支撐的債務。 由於無力償還漢班托塔港相關貸款,斯里蘭卡最終將該港口及周邊約 60 平方公里(1.5 萬英畝)的土地,以 99 年的租期交由中國招商局港口控股公司經營。此舉使中國在重要航運路線附近取得關鍵海港資產的戰略控制權,並引發外界對其潛在軍事用途的疑慮。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報導,印太地區的薩摩亞、東加與萬那杜等國家皆背負高額對中債務,並已向中國爭取延長還款期限。 洛伊研究所指出,東加為重建 2006 年騷亂後的基礎設施而大舉借貸,如今對中債務約達新臺幣 60.8 億元(約 1.9 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分之一。
中國或許願意延後還款時程,但並不會免除債務,也鮮少提供無償援助。 根據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旗下的全球研究機構「AidData」統計,自 2013 年「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畫全面啟動以來,中國的貸款與無償援助比例維持 31 比 1。
儘管中國近年對外放貸金額有所下降,洛伊研究所指出,近來中國仍向索羅門群島,以及非印太地區的布吉納法索、多明尼加、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提供了多筆高額貸款。 這些貸款皆發生在上述國家與臺灣斷交、轉而承認中國後的 18 個月內。臺灣是一個自治的島嶼,而北京當局威脅以武力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