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帕森(Peter Parson)
「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IPMDA)持續展現其作為維護區域安全重要合作機制的價值,體現出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即澳洲、印度、日本與美國,即使未締結正式盟約,仍具備高度協調行動的能力。 IPMDA 聚焦於強化「海域意識」(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MDA),在全球戰略地位最重要海域之一所面臨的安全挑戰上,已展現其關鍵作用。
「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於 2022 年四方領袖峰會(Quad Leaders’ Summit)期間在東京正式啟動,旨在為印太地區夥伴國家提供整合式、近乎即時的海域意識能力。 該計畫透過衛星追蹤服務,彙整來自印度、新加坡、索羅門群島與萬那杜等區域中心的資料,以因應非法捕魚、走私與未經授權的海上活動等問題。
美國近日核准對印度進行一筆價值約新台幣 41 億 9,200 萬元(1 億 3,100 萬美元)的對外軍售案,進一步推進了 IPMDA 的目標。 這項軍售包含 SeaVision 軟體與「鷹眼 360」(Hawkeye 360)公司所提供的射頻(RF)地理定位系統,能顯著提升印度的海域監控能力。 美國海軍「太平洋海軍資訊戰中心」(Naval Information Warfare Center, Pacific)指出,SeaVision 系統可整合衛星影像、自動識別系統(AIS)與沿岸雷達等取得的資料,生成動態海域圖像。 此舉有助於偵測「暗船」(dark shipping)行為,即關閉訊號發送器,常見於懷揣非法目的的船隻。
「這項計畫展現了美印堅實的夥伴關係,以及我們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承諾。」美國海軍「太平洋海軍資訊戰中心」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在新聞稿中表示。 「透過提供先進的海域意識工具,我們正強化印度監控自身海域的能力,並協助其提升對區域安全的貢獻。」
這筆軍售彰顯了四方安全對話即使沒有簽署正式條約,仍能彈性運作的合作框架。 長期以來,印度始終強調戰略自主,也因此較少參與正式的安全聯盟。 IPMDA 則提供一個符合印度政策的合作平台,使其在維持戰略自主的同時,仍能積極參與因應共同安全威脅。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資深政治科學家傑佛瑞・霍農(Jeffrey Hornung)博士強調,各方皆保有海域意識,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共同的海域意識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日本與南韓等仰賴海運進口能源與貿易的美國盟友而言。」他告訴《論壇》。 「從安全層面來看,重點在於掌握 PLA(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動向。」
霍農也強調將印度納入此類合作框架的重要性。 「印度是一大海上強權,可說是東南亞以西最大的國家。」他指出。 「讓印度參與這項共同海域意識行動,有助於將區域涵蓋範圍一路延伸至非洲沿岸。 區域意識越廣,對所有國家都越有利。」
四方安全對話以外國家的區域能力得以提升,也歸功於 IPMDA。 參與國獲得工具與訓練,而這些工具與訓練有助於促成一個以合作為基礎、遵循國際法的安全環境。
太平洋海軍資訊戰中心對外軍售案經理羅伯特・蘭德維(Robert Lendvay)表示,該計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項軍售案的核准不僅證實印度作為印太關鍵夥伴所獲得的戰略信任,也反映四方安全對話成員之間日益緊密的國防合作關係。」他說。
霍農進一步強調這種非正式且具彈性的合作模式價值。 「彈性才是關鍵。」他告訴《論壇》。 「有別於正式的條約同盟,這種(四方安全對話框架)模式能依據每個成員的利益與能力,量身打造特別的合作方式。」
從國家脅迫行為到環境威脅,印太地區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海上安全挑戰,而「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充分展現了建立在共享技術與互信之上的戰略夥伴關係能有效強化區域穩定。 透過靈活的合作模式與技術整合,四方安全對話成員國將持續推動共同願景,致力於打造一個安全且開放的海域環境。
彼得.帕森(Peter Parson)位於紐西蘭漢彌頓,為本論壇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