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合夥人

印太各國推動太空交通管理,因應日益升高的軌道風險

曼迪普・辛格(Mandeep Singh)

隨著印太地區太空活動大幅增加,各國政府與機構正加快腳步,強化「太空狀況覺知」(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SSA),以紓解軌道擁擠、管理太空碎片,並保護關鍵衛星基礎設施。 儘管尚無正式條約約束,戰略與實務需求仍促使各國區域合作逐漸成形,成為太空交通管理的重要基礎。

區域內盟國持續與「亞太區域太空組織論壇」(Asia-Pacific Regional Space Agency Forum,APRSAF)等平台合作,為集體「太空狀況覺知」倡議奠定基礎。 各國合作重點聚焦於促進資料共享,並提升區域各國對太空活動的認知。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近期報告指出,現有合作仍存在缺口,並強調強化區域能力、填補這些空白的重要性。

其中一項核心合作計畫是澳洲、英國與美國共同推動的深空先進雷達能力(Deep Space Advanced Radar Capability,DARC)。 目前首座基地已在西澳動工,象徵該計畫邁出關鍵的一步。 DARC 系統投入運作後,將具備持續全天候偵測、追蹤並識別同步軌道上小型物體的能力,進一步強化盟國的太空狀況覺知。

印度作為新興太空強權,也正積極強化其「太空狀況覺知」的布局。 退役印度陸軍上校,現任《南亞防務與戰略評論》(South Asia Defence & Strategic Review)主編阿什瓦尼·夏爾馬(Ashwani Sharma)指出,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ISRO)已成立「太空狀況覺知與管理局」(Directorate of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DSSAM),並正於北阿坎德省(Uttarakhand)發展一套太空狀況覺知專用的雷達系統。 此外,印度也透過「太空物體追蹤與分析網絡」(Network for Space Object Tracking and Analysis)運行由多座地面站與光學望遠鏡組成的系統。

夏爾馬強調推動太空狀況覺知合作的重要性, 他向《論壇》表示:「無論從戰略或實務角度來看,印度與日本在太空狀況覺知方面的合作是合理之舉。」並指出印度擁有具成本效益的衛星技術,日本則擅長精密工程,雙方合作可望發揮綜效。

日本的貢獻包括: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研發的雷達與光學追蹤系統,以及隸屬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宇宙作戰隊」(Space Operations Squadron)正式投入運作。 此外,私人企業也積極參與相關發展,例如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與 Astroscale 公司合作研發太空碎片清除技術,工程公司 MEMCO India 也參與其中。

「面對印太地區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與安全挑戰,(印度與日本)在監控與保護自身太空資產上有著共同利益。」夏爾馬表示。

澳洲、印度、印尼、日本、紐西蘭與越南在太空狀況覺知的發展上,目前主要仰賴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尤其是與美國的夥伴關係。 這些合作形式包括簽署雙邊協議,以及參與「聯合太空作戰倡議」(Combined Space Operations Initiative)與《阿提米絲協議》 (Artemis Accords)等多邊合作機制。

「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認為,這類合作關係對於全球太空交管體系的奠基極為重要。

印尼帝茂(Timau)天文台預計於今年啟用新望遠鏡,將有助於提升東南亞地區的太空狀況覺知能力。 與此同時,「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即澳洲、印度、日本與美國,也再次重申合作推動太空狀況覺知的承諾,作為其整體目標,即確保太空和平與永續利用的其中一環。

「太空狀況覺知」的重要性日漸增長,也促使更多民間企業投入相關發展。 美國商業公司 LeoLabs 已與新加坡的 ST 工程 Geo‑Insights(ST Enginerring Geo-Insights)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發展區域性的太空交通管理解決方案。

曼迪普・辛格(Mandeep Singh)位於印度新德里,為本論壇的撰稿人。

在此留下評論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如果您選擇分享您的電子郵件地址,《論壇》員工將僅用於與您聯絡。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分享或公開。 評論只會顯示您的名稱和網站。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