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人東北亞 (NEA)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 / FOIP

北極局勢多變,北韓名列須關注動向國家之列

喬許・「Bugsy」・席格爾博士(Dr. Josh “Bugsy” Segal)

隨著北極冰層快速融化,該地區的戰略與經濟潛力日益顯現。開採天然資源及開闢通往歐洲等地的直達航道都被視為具高度潛力的發展方向。

於 1920 年簽署的《斯瓦巴條約》(The Svalbard Treaty),將北極西北部的斯瓦巴群島主權劃歸挪威,至今仍具法律效力,實施已逾百年。 該條約也允許各國基於商業目的進入斯瓦巴及周邊海域,進行天然資源開採與科學探索等活動。 來自印太地區的締約國包含澳洲、加拿大、中國、印度、日本、紐西蘭、北韓、俄羅斯、南韓與美國。

斯瓦巴群島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通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成員國與俄羅斯的實用航行中繼站。 三年前,若有人主張北韓軍隊可能與俄羅斯並肩作戰,恐怕會被視為無稽之談, 軍事規畫人員可能也會質疑北韓是否能輕易經由斯瓦巴抵達俄羅斯。 然而,這類質疑實屬誤判。 根據《斯瓦巴條約》,北韓與其他超過 40 個締約國享有同等法律權利,可自由進入該地區,從事資源開採與研究活動。 隨著冰層融化,更進一步提升了這類行動的可能性。

北韓於 2016 年簽署《斯瓦巴條約》後,隨即宣示將充分行使條約所賦予的權利。 根據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北韓認為此舉能為該國「在斯瓦巴群島從事經濟活動與科學研究提供受國際認可的權利保障」。

斯瓦巴群島蘊藏豐富的煤礦與其他天然資源, 並設有「斯瓦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這項國際計畫也獲得北韓支持。 雖然目前僅挪威與俄羅斯兩國在當地擁有永久據點,從事「經濟活動」,但根據「斯瓦巴研究」(Research in Svalbard)資料庫,截至 2024 年,共有 11 個亞洲國家曾在當地進行科學研究。 其中,中國、印度、日本與南韓等四個國家皆設有研究站。

北韓也開始利用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NSR)因冰層融化而日益可供航行的經濟潛力,透過該航線向俄羅斯運送貨物。 北方海路大幅縮短了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航程,有助降低運輸成本。

區域觀察人士對北韓在斯瓦巴竟享有與其他國家同等的自然資源開採權感到意外。 儘管條約明文禁止軍事行為,許多國家仍對中國在當地的研究活動感到憂心,部分研究單位甚至可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

中國自稱為「近北極國家」,是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38 個觀察國與觀察組織之一。 不過,中國並非該理事會八個具投票權成員國之一(成員國包括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與美國)。 北極理事會雖不具司法管轄權,但其定位為「推動北極地區合作的首要跨政府論壇」。

近期報導指出,北韓正積極擴展其在北極地區的參與度。 北韓雖未在斯瓦巴群島提出正式主權聲索或設立基地,卻對北極航道與資源開採展現出興趣。 其他國家也展開類似行動,紛紛爭取開拓新航道,並開發未利用的資源。 北韓雖尚未全面主張其在斯瓦巴條約中的權利,其關注焦點卻突顯北極地緣政治與資源競爭複雜且持續演變的本質。 這些發展值得軍事分析師與學者持續關注。

北極是迅速變動的前線,對於關注該區域局勢穩定的人士而言,理解這類擴張意圖可能帶來的廣泛影響十分重要。

席格爾博士(Dr. Segal)為美國國防部的資深獨立顧問。

在此留下評論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如果您選擇分享您的電子郵件地址,《論壇》員工將僅用於與您聯絡。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分享或公開。 評論只會顯示您的名稱和網站。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