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關係網是維護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關鍵

美國陸軍第八戰區支援指揮部(U.S. Army 8th Theater Sustainment Command)國家安全法小組(National Security Law Team)
印太戰區的廣闊幅員為尋求展示軍事力量的國家帶來了獨特的挑戰。 儘管先進的武器和技術無疑非常重要,但該地區真正的戰略優勢取決於強勁的國際合作關係網和有韌性的後勤網。
太平洋上的遙遠距離造成了巨大的後勤障礙,加上長期存在的各項法規限制,使這些困難更加複雜。 例如,《軍事貨物優先法》(Military Cargo Preference Act)規定,為美國軍事部門和國防機構採購或由其擁有的所有物品必須以合理的價格由懸掛美國國旗的船舶承運。 同樣地,《瓊斯法》(Jones Act)要求在美國港口之間運輸的貨物必須使用由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建造、擁有和營運的船隻運輸。
雖然此類法規支持國內航運業,但遵守這些法規可能會限制航運選擇,且需要在指定港口裝貨,這可能會增加運輸時間和複雜性。 這需要廣泛的預測與規畫,在必須快速反應的動態緊急情況中可能深具挑戰性。
例如,從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塔科馬(Tacoma)到澳洲雪梨,6,800 海里的航程可能需要 17 到 32 天,具體取決於天氣、海況、船舶類型、負重和安全環境。 同樣地,轉運至日本、菲律賓、南韓和臺灣也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
這凸顯了在國際換日線以西預先部署物資和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與當地承包商和供應商建立穩固的關係對於提高後勤效率和加強合作至關重要。 這種聯盟是支持有效軍事行動的無形支架。

照片來源: BRIAN KNOWLES 下士/美國海軍陸戰隊
部隊地位協定和訪問部隊協議是這些合作夥伴關係的基石,其明確定義訪問部隊的法律地位,並制定與東道國軍事合作的規則。 關鍵的通道、基地和飛越安排進一步加強了這些基礎協議,促使軍隊能在印太地區實現快速反應和兵力投射。
此外,物品勞務互相支援協定(ACSA)以及相互後勤支援協定(MLSA)增強了操作互通性與反應能力。 物品勞務相互支援協定簡化了各國相互取得後勤支援、物資和服務的流程,確保各國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重要資源。 另一方面,相互後勤支援協定則促進共享加油、維護、醫療援助和運輸等服務。
這種複雜的協議網路確保軍隊能夠跨境順暢行動、高效應對危機。 東道國內部的聯合承包商機制也至關重要,有助高效採購餐飲、住宿、交通和機場支援等貨物和服務,進而減輕後勤負擔,案例包括在澳洲舉行的「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等多國演習。
菲美《增強防務合作協議》(EDCA)就演示了這些概念。 這項 2014 年的協議擴大了美軍對菲律賓指定地點的使用權,促進聯合訓練、裝備預置及災難應變行動。
2025 年 3 月,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與美國達成協議,允許美國在雅浦州(Yap State)投資超過 600 億新臺幣(20 億美元)的國防基礎設施,增強美國在該戰區的戰略能力和存在。 美國國防部的計畫與密克羅尼西亞社區的優先事項一致:保護環境、確保安全、維護設施及社會發展。 這項投資以美國與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和帛琉簽訂的長期《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為基礎。
確保部隊訪問權和影響力所需要的不僅是軍事力量;它要求建立信任、促進合作並展示夥伴關係的價值,特別是在印太地區,此處涵蓋廣大範圍,訪問權至關重要。 這些藉由協議而正式確立並透過合作而培養的合作夥伴關係使力量翻倍,增強了軍事能力,並為區域穩定與安全鋪平前路。
美國陸軍第八戰區支援指揮部駐紮於夏威夷檀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