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成員
研究人員表示,疏浚填埋工程對南海海洋棲息地造成的破壞,三分之二來自中國的人工島建設。
據「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2025 年 1 月的報告,自 2013 年以來,中國已掩埋了 4,600 多英畝(約 19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 該團隊隸屬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了衛星影像,並認定 8,000 英畝受損珊瑚礁中的 65% 由中國造成。
報告稱,人工島建設活動「對珊瑚礁的整體結構和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長期變化」。
影片來源:菲律賓海巡署
AMTI 研究人員分析了南海聲索國(也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和越南)對珊瑚礁造成的破壞,從而認定北京為罪魁禍首。 中國武斷地聲稱對幾乎整個戰略航道擁有主權,並且無視國際法庭在 2016 年裁決該主張無效。
在 2023 年 12 月發表的報告《深藍疤痕:南海環境威脅》(Deep Blue Scars: Environmental Threats to the South China Sea) 中 ,AMTI 描述了中國的疏浚方法:「其絞吸式疏浚船切入珊瑚礁,並透過漂浮管道將沉積物泵送到淺海區域,將之當作填海材料。 該過程擾亂了海底,形成一團團的磨蝕性沉積物,殺死了附近的海洋生物,且強過珊瑚礁的自我修復能力。」
此外,中國捕撈巨蚌(giant clam,又稱大硨磲)的船隻破壞了 16,353 英畝(66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 在中國,蚌殼被雕刻成珠寶或雕像出售。 報告稱,中國漁民使用極為有害的方法,即「拖動特製的黃銅螺旋槳」來挖掘礁石表面,以「更容易收獲附著在礁石上的活蚌和死蚌」。
這份最新報告公布的同時,菲律賓表示正考慮對中國持續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提出新仲裁。 馬尼拉發起了導致仲裁法庭對中國做出不利裁決的案件,並表示希望其他國家也能一起加入,這可能會成為一場多邊訴訟。
2016 年的裁決認定,中國在七個島礁建造人工島的行為違反了六項《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原則,包括保護並保育海洋環境的義務;減少及控制污染的義務;以及透過合作來協調管理海洋生物資源的義務。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程序對中國提起的新案件,可能包括類似的環境索賠。 菲律賓先前呼籲國際調查因捕撈巨蚌而造成的南海淺灘環境破壞。
AMTI 主管格雷戈里.波林(Gregory B. Poling)為 CSIS 撰文稱,菲律賓也可以尋求聯合國通過不具約束力的決議,並將其提交國際法院徵求諮詢意見。
波林寫道:「在 2024 年 9 月聯合國大會期間,菲律賓召集 20 多國高階官員『向中國發出訊號』,表明馬尼拉在南海爭端問題上並非孤立無援。」 「這種法律、外交選項相輔相成。 事實上,多加利用聯合國將擴大菲律賓在仲裁上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