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哨兵》(SENTRY)成員
戰略競爭對手之間的緊張情勢、北韓持續的核武器擴張,以及俄羅斯試圖透過對烏克蘭的戰爭改變歐洲權力平衡,這些都促使美國及其盟國和合作夥伴團結一致現代化其戰略,以便更有效地因應 21 世紀安全威脅。地緣政治變化,尤其是在印太和歐洲,有可能破壞數十年來的和平與穩定。北約(NATO)等盟友和印太區域日益増強的安全夥伴關係,透過涵蓋全球戰區的防禦計畫更緊密地聯繋在一起,來因應這些挑戰。
「北約和防禦計畫從未如此緊密連結。」該安全同盟軍事委員會主席、荷蘭皇家海軍上將羅伯.鮑爾(Rob Bauer)在 2024 年 1 月的一次國防部長會議後表示。「盟國現在正積極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這些最新防禦計畫的可執行性。北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更準備就緒。我們有志一同,在集體防禦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數十年的合作和軍事交流將有助於推動盟國和合作夥伴在教育、訓練和裝備部隊方取得進步;因為除了來自陸、海、空的攻擊外,部隊現在還必須抵禦網路空間和太空的攻擊。「所有的安全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我們與合作夥伴們當面討論關係到所有人的事態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鮑爾說。「我們與夥伴的會談提醒著我們,面對挑戰或威脅,我們都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有合作夥伴,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有明號」(JS Ariake)在演習中編隊航行。 美聯社
北約更強大,準備更充分
美國歐洲司令部(U.S. European Command)司令、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陸軍上將克里斯多夫.卡沃利
(Christopher Cavoli)在國防部長會議後表示,北約 30 年來首次制定了嚇阻與防禦戰略計畫,以使該同盟
「更能履行集體領土防禦的使命」。
要使這些計畫得以實施,就需要承諾派兵,以及安排指揮與管控。這還需要嚴格訓練和演習,例如 2024 年「堅定捍衛者」(Steadfast Defender)演習。這是北約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由來自所有 32 個盟國的 9 萬名人員組成。
從 1 月到 5 月,「堅定捍衛者」包含了由不同國家主辦的操演。第一部分側重於跨大西洋増援,包括北美軍隊在大西洋和歐洲的戰略部署,以及海上實戰演習和兩棲攻擊訓練。第二部分側重於歐洲各地的多領域演習,以展示北約、各國和多國戰力,同時測試在同盟內快速跨境部署部隊和裝備。
卡沃利表示,「堅定捍衛者」的重點在於其「明確展示了我們的團結、力量和相互保護的決心,我們的價值觀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北約盟軍最高副司令、徳國空軍上將克里斯.巴迪亞
(Chris Badia)表示,儘管協同軍事轉型取得了成功,但要跟上不斷變化的威脅,還必須取得更多進展。
「作為一個多國同盟,我們需要更敏捷、更靈活;透過商定的轉型途徑,我們將達成這一目標。」巴迪亞在北約防長會議結束後說。隨著未來戰爭在多領域變得更加複雜,我們需要確保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這與各國的轉型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持久過程,無法一勞永逸。我們的戰爭轉型旅程不斷突破極限,凝聚集體優勢,為了每日精進而努力。」
盟友與合作夥伴透過多領域整合作戰提升能力,致力於實現各領域無縫部署。「我們正在快速有力地確定我們個別和集體行動所需的能力。」巴迪亞說。「能力是基礎,因為沒有能力,我們無法有效應對任何挑戰。」
在 2024 年 5 月舉行的北約軍事委員會國防部長會議上,鮑爾表示,盟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使北約的新防禦計畫得以全面執行:
• 讓更多部隊處於更高戰備狀態
• 建設和發展能力
• 調整指揮管制結構
• 創造、維持更多的支援能力,包括後勤、駐地國支援、維修保養、軍事動員,以及補充和預置物資儲備
• 増加集體防禦演習、訓練
「正如最近『堅定捍衛者』演習所展示的,北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準備更充分,而且每日持續精進,」鮑爾說。「立基於既有的突破性成果基礎上,我們有能力持續前進。」
避免重大衝突
美國澳洲協會(American Australian Association)和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合作成立的美國研究中心(United States Studies Centre,USSC)於 2023 年 9 月發表了一份題為《集體嚇阻與重大衝突的可能性》
(Collective Deterrence and the Prospect of Major Conflict)的報告。根據該報告,為了嚇阻中國共產黨日益加劇的侵略行為,並維持印太穩定的力量平衡,澳洲和美國已推進了一項集體嚇阻戰略,使澳洲在加強美國前沿軍事部署方面,將扮演更重要的區域角色。
「過去數年,出於對中國迅速増長的軍事實力以及其試圖以自身形象重塑印太秩序的脅迫行動的警惕,美澳同盟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軌道。」美國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加強個別和集體努力以嚇阻中國的侵略,現在已成為坎培拉和華盛頓戰略政策的組織原則。」
兩國都改變了防禦戰略方針。美國研究中心報告指出,例如,美國《2022 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將盟國和合作夥伴描述為「重心」,而《2022 美國核態勢評估》(2022 U.S. Nuclear Posture Review)首次在利用盟國、合作夥伴的非核能力來支援核嚇阻的背景下提到澳洲。澳洲則將集體安全列為其區域防禦戰略的核心,其《2024 國防戰略》(2024 National Defence Strategy)明確指出需要更加重視拒止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

伊莉莎白・戴維斯 (ELIZABETH DAVIS)下士/美國空軍
在印太其他地區,各國雙邊夥伴關係已經現代化,並擴大到含括更多理念相近國家,以便在中共軍事擴張和北韓無視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決議持續挑釁的狀況下,保護「自由開放的印太」這一願景。
澳洲和日本領導人討論了共同面臨的戰略挑戰。十多年來,兩國就澳洲國防軍和日本自衛隊之間的合作達成了協定。2023 年 8 月,兩國間《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生效。該協定將促進澳洲國防軍與駐日美軍、日本自衛隊與駐澳美軍之間的合作,從而深化三邊合作,提升操作互通性。2024 年初,澳洲和日本簽署了一項關於水下戰爭的研究協定,以建立水下通訊和操作互通性方面的戰略能力。「在瞬息萬變的戰略環境中保持技術優勢至關重要。」澳洲國防軍的一份新聞稿指出。此項合作「展現澳日之間國防科學與技術關係日益緊密。透過夥伴合作,我們取得了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實現的科技成果。」
美國研究中心報告還指出,為實現戰略嚇阻,理念相近國家建立了關鍵防禦夥伴網路,包括印度、日本、南韓之間,以及日韓之間的協調。與此同時,澳英美聯盟
(AUKUS)夥伴關係成員——澳洲、英國和美國——也正在考慮與日本合作。
「所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更有效地競爭、嚇阻,並在必要時進行防禦,對抗那些試圖按照自身利益重塑區域秩序的勢力。」該報告指出。
盟國和合作夥伴關注的主要問題包括中共的核擴張和北韓的飛彈計畫。「這兩項開發都進展迅速,而且不透明。」美國研究中心報告說。「然而,很明顯北京和平壤都在擴充其武器庫並使其軍力多樣化,從而從數量、品質上都加強其核威脅能力。美國和澳洲許多人擔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可能從(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羅斯無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對北約國家使用明確核威脅中獲得錯誤結論(即核恫嚇對西方的直接干預起到了嚇阻作用,他們也可以利用此一戰略來推進其在印太的利益)。」
2023 年 4 月通過的《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試圖消除此擔憂。時任美國總統喬.拜登
(Joe Biden)和時任南韓總統尹錫悅在紀念兩國結盟 70 週年之際承諾「建立更加堅實的共同防禦關係」,並
「以最強烈的措辭」申明他們對《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U.S.-Korea Mutual Defense Treaty)所規定的聯合防禦態勢之承諾」。
「南韓對美國的延伸嚇阻承諾充滿信心,並認識到南韓持久依頼美國核嚇阻力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益處。」該聲明說。「美國承諾將根據《美國核態勢評估》所宣示的政策,盡一切努力就朝鮮半島任何可能的核武器使用問題與南韓進行諮商,且韓美同盟將保持強大的通訊基礎設施以促進 諮商。」
兩國領導人還啟動了一個「核諮商小組」(Nuclear Consultative Group),以加強戰略嚇阻、討論核計畫與戰略計畫,並管理威脅。
「南韓從戰爭的廢墟中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要國家之一。現在,韓美同盟不僅是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也是全球和平穩定的關鍵。」尹錫悅在與拜登總統的峰會上表示。「我們的同盟是基於自由民主之共同普世價值的價值同盟。」
尹錫悅稱韓美同盟具有韌性和持久性。「透過密切協商,我們可以攜手解決彼此之間的任何問題。」他說。
捍衛自由與安全
嚇阻和防禦是北約的核心使命,要求北約在核能力、常規能力和飛彈防禦能力的基礎上保持可靠軍事態勢,並輔之以太空和網路防禦。據北約稱,俄烏戰爭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威脅」,破壞了該區域和平,並強化了北約確保強大軍事態勢的必要性。
「北約面臨著冷戰結束以來最複雜的安全環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正在危及歐洲安全,恐怖主義持續挑戰全球安全,威脅穩定。」北約表示。「與此同時,中國表現出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挑戰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日益増長的全球不確定性、更複雜和更具破壞性的網路和混合威脅、核武器在潛在對手戰略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以及一日千里的技術變革,正在對本同盟產生重大影響。」
北約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因應蘇聯將其控制範圍擴展至東歐及歐洲其他地區的風險。北約條約的核心是第 5 條,要求成員國承諾在任何北約國家受到攻擊時進行共同防禦。
嚇阻仍是首要目標,因為北約的戰略旨在預防衝突和戰爭,保護盟國,維護決策和行動自由,並維護個人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等原則和價值觀。
成員國國防開支的空前増長,進一步顯示北約的實力以及其捍衛自由安全的能力在不斷増強。2024 年 2 月,北約秘書長延斯.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宣布,2024 年北約歐洲盟國的國防投資總額將達到 12.37 兆新臺幣(3,800 億美元),首次達到各國國內生產毛額總和的 2%。「我們正取得真正的進展。」他說。
維護和平與穩定事關重大,因而北約等各同盟正在履行其承諾。2024 年 4 月北約 75 週年慶典上,鮑爾指出,盟軍的「神聖誓言」所保護的「遠不僅人身的安全」。
「我們正在攜手捍衛自由民主。」鮑爾說。「在整個歐洲和北美,350 萬名男女軍人正舉起一面反侵略盾牌。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嚇阻和抵禦任何對手。」在一個專制政權拼命試圖塑造強大形象,殘酷暴政試圖剥奪人民和國家主權的世界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面盾牌。我們需要讓世界看到,民主值得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