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娜.林恩.甘迺迪(RANA LYNN KENNEDY)/司令部歷史官
自 1947 年成立以來,美國印太司令部 (USINDOPACOM)一直持久存在該地區,並維持建立同盟和合作夥伴關係的一貫戰略。在成立近八十年的歷史中,美國印太司令部對該區域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所做的回應,揭示了美國及其盟國、合作夥伴如何透過管理衝突、因應災難、參加聯合演習,以及建立合作來加強聯繋。
1940
- 1947 年 1 月 1 日 太平洋司令部(PACOM)成立,總部設於夏威夷珍珠港。遠東司令部(FECOM)和阿拉斯加司令部(ALCOM)也相繼成立。太平洋司令部責任區(AOR)包括十多個主權國家和眾多殖民屬地。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CINCPAC)同時指揮美國太平洋艦隊(PACFLT)。
- 1949 年 7 月 25 日 美國、加拿大和幾個西歐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同安全與軍事同盟,目的是透過提供集體安全來對抗蘇聯。北約的成立,促使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結盟,於 1955 年正式成立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

(Military Armistice Commission)第一次會議上,美國少將布萊克希爾.M.布萊恩(Blackshear M. Bryan,左)與北韓李相朝(Lee Sang Cho)中將交換授權書。 美聯社
1950
- 1950 年 9 月 27 日 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U.S. 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抵達越南,協助法國擊敗被視為共產主義威脅的越盟。
- 1951 年 4 月 9 日 太平洋司令部責任區擴大到包括馬里亞納群島−博寧島和火山島(Marianas-Bonin and Volcano Islands),它們從遠東司令部移交而來。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後將菲律賓、澎湖列島和臺灣從遠東司令部移交至太平洋司令部責任區。
- 1951 年 8 月 30 日 菲律賓和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以便在受到外來勢力攻擊時相互支援。
- 1951 年 9 月 1 日 澳洲、紐西蘭和美國簽署安全條約,旨在保護太平洋。
- 1951 年 10 月 1 日 南韓和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加強集體防禦和安全。
- 1953 年 7 月 27 日聯合國聯盟和北韓領導人在板門店簽署朝鮮 停戰協定。
- 1954 年 9 月 8 日 為防止共產主義勢力擴張,澳洲、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英國和美國簽署 《集體防禦條約》(Collective Defense Treaty)。該條約是當月稍晚成立的東南亞公約組織(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之基礎。
- 1955 年 1 月 美國直接援助抵達南越西貢。美國提議訓練南越軍隊。
- 1955 年 11 月 1 日 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U.S.-Taiwan Defense Command)成立,為保衛臺灣和澎湖列島提供計畫支援。
- 1957 年 7 月 1 日 美國國防部長解散遠東司令部,將日本、菲律賓和朝鮮半島的職責移交給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駐韓美軍和駐日美軍隸屬於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駐夏威夷美國陸、空軍部隊被編入太平洋司令部。
- 1958 年 1 月 13 日 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成為獨立的指揮部。

1960
- 1960 年 1 月 9 日 日本和美國簽署 《互相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同意共同維護和發展抵禦武裝攻擊的能力。
- 1961 韓美舉行「鷂鷹」(Foal Eagle)年度聯合野戰演習,旨在展示嚇阻朝鮮半島發生戰爭的決心。2001 年,「鷂鷹」將反應、籌劃、前進與整合(reception, staging, onward movement and integration,RSOI)演習相結合。2008 年,RSOI 部分更名為「關鍵決心」 (Key Resolve)。
- 1962 年 2 月 8 日 美國軍事援助越南司令部(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成立,隸屬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將美國顧問和援助專案擴展到南越軍隊。
- 1962 年 5 月 15 日 美國軍事援助泰國司令部(U.S. 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Thailand) 成立,隸屬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為泰國軍隊提供支援。
- 1965 年 3 月 8 日 美國向南越部署 3,500 名海軍陸戰隊員,以保護空軍基地不受北越軍隊攻擊。
- 1967 年 8 月 8 日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簽署《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宣言》(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Declaration)。到 1997 年,東協擴展至納入汶莱、緬甸、柬埔寨、寮國和越南。東帝汶預計將於 2025 年成為東協成員國。

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為「薩克洛洛行動」(Operation Saklolo)部署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協助菲律賓應對大規模洪災。
1970
- 1971 兩年一度的「環太平洋」(Rim of the Pacific,RIMPAC)海軍演習首次舉行。2024 年有 29 個國家參加。2014 年,汶莱、印度和中國首次參加,美國海軍「仁慈號」(USNS Mercy)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方舟號」兩艘醫療艦也參加了此次演習。2018 年,由於中國持續軍事化南海人工島而被取消邀請。2019 年,美國國會禁止中國在其改變行為前參加演習。
- 1971 年 8 月 7 日 澳洲、斐濟、諾魯、紐西蘭、薩摩亞和東加成立南太平洋論壇(South Pacific Forum),後改為太平洋島國論壇
(Pacific Islands Forum)。成員國増至 18 個,包括庫克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和萬那杜。 - 1972 年 8 月 15 日 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為「薩克洛洛行動」(Operation Saklolo)部署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協助菲律賓應對大規模洪災。
- 1973 年 1 月 1 日 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責任區擴大到包括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洋部分區域、阿留申群島和北冰洋。
- 1973 年 2 月 12 日 在 1 月簽署《巴黎和平協定》(Paris Peace Accords)以結束越戰後,「返鄉行動」(Operation Homecoming)啟動,河內釋放 591 名被美軍戰俘。
- 1976 第一屆年度韓美「乙支焦點透鏡」(Ulchi Focus Lens)演習在朝鮮半島舉行,重點訓練戰備、嚇阻和南韓防禦。2008 年被更名為「乙支自由衛士」(Ulchi Freedom Guardian),2022 年再度被更名為「乙支自由護盾」(Ulchi Freedom Shield)。截止 2024 年,已有超過 12 個聯合國軍司令部(U.N. Command)成員國參加。
- 1976 首次韓美年度演習 「團隊精神」(Team Spirit)舉行,以加強兵力流動部署和部隊對抗演練能力。
- 1976 年 2 月 20 日 東南亞公約組織解散。
- 1978 年 11 月 23 日 為因應斯里蘭卡氣旋災害,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部署首支災區調查小組。
- 1979 年 4 月 30 日 美國起草並簽署《臺灣關係法》,允許在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的同時與臺灣保持所有實質性關係。
1980
- 1981 新加坡主辦「虎標萬金油」 (Tiger Balm)演習;此年度演習旨在促進區域安全,以及新加坡武裝部隊和美國太平洋陸軍(USARPAC)間的操作互通性。
- 1982 泰國舉辦第一屆泰美「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演習。於 2024 年舉行的第 43 屆演習有
30 個國家參加。 - 1982 年度指揮所演習「山櫻」 (Yama Sakura)啟動。該演習模擬日美聯合軍事行動以保衛日本,並建立美國陸軍和日本陸上自衛隊之間的聯繋。
- 1983 年 10 月 3 日 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其責任區範圍擴大到包括阿留申群島全部、馬達加斯加、蒙古、北韓和中國。
- 1983 年 11 月 1 日 太平洋特種作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Pacific)啟動,作為下屬聯合司令部,支援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指揮官的戰區安全合作(Theater Security Cooperation)計畫。
- 1986 日本首次主辦年度輪替演習「利劍」(Keen Sword)和「利刃」 (Keen Edge)。
- 1987 年 2 月 27 日 美國海軍「仁慈號」醫療鑑執行首次行動任務,為在菲律賓舉行的一次演習提供支援。
- 1989 年 2 月 9 日 參謀長聯席會議將亞丁灣和阿曼灣的職責從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重新分配給美國中央司令部
(USCENTCOM)。 - 1989 年 2 月 10 日 第五聯合特遣部隊(Joint Task Force-Five,JTF-5)在加州阿拉米達啟動,以打擊東太平洋的販毒活動。
- 1989 年 7 月 7 日 作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下屬聯合司令部,阿拉斯加司令部 (ALCOM) 啟動。
1990
- 1990 新加坡和美國啟動「突擊投石索」(Exercise Commando Sling)演習。該演習測試美軍部署的遠端動員能力,以及其與新加坡空軍的操作互通性。
- 1991 菲律賓首次舉辦「肩並肩」 (Balikatan)演習;這是一項指揮所和野戰訓練演習,旨在提高菲美聯合規劃、戰備和操作互通性。第 39 屆演習於 2024 年舉行。
- 1991 年 4 月 29 日 颶風「瑪麗安」(Marian)襲擊孟加拉,造成大規模洪災。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執行「海上天使行動」(Operation Sea Angel)以提供人道援助。
- 1991 年 6 月 12 日 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 (Mount Pinatubo)爆發,導致「烈焔守夜行動」(Operation Fiery Vigil),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人員撤離。
- 1994 在朝鮮半島,韓美指揮所演習「反應、籌劃、前進與整合」(RSO&I)取代「團隊精神」演習。至 2007 年,該演習演變為「關鍵決心」。
- 1995 年 9 月 4 日 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成立,旨在建立印太地區的軍民關係。
- 1995 年 10 月 23 日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將阿拉伯海及印度洋部分地區的職責,從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重新分配給美國中央司令部。
- 1996 年 9 月 15 日 太平洋避風港聯合特遣隊(JTF-Pacific Haven)在關島安徳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啟動,幫助安置從伊拉克撤離的 約 6,500 名庫徳人。

凱利・平克尼(KALI PINCKNEY)上尉/美國空軍
2000
- 2001 年 1 月 1 日 高效災害管理和人道救援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開始向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報告。該中心於 1994 年由美國國會成立,負責協調危機前的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
- 2002 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啟動,十多位國防部長齊聚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2024 年,共有 40 多國 代表參加對話。
- 2002 年 2 月 11 日 美國總統將南極責任分配給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指定該司令部支持美國歐洲司令部 (USEUCOM)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職責,開始支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深凍行動」 (Operation Deep Freeze)任務。
- 2002 年 1 月 太平洋特種作戰司令部開始部署部隊到「持久自由行動−菲律賓」(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Philippines)之中,以支援反恐任務。
- 2002 年 10 月 29 日 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被任命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 (CDRUSPACOM)。
- 2002 年 11 月 4 日 東協成員國和中國簽署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然而自此以後,中國一直沒有遵守該宣言的核心意旨。
- 2003 年 8 月 27 日 針對北韓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六方會談(Six-Party Talks)在中國北京拉開帷幕。與會國包含日本、北韓、中國、南韓、俄羅斯和美國。
- 2004 年 4 月 14 日 作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新總部,尼米茲.麥克亞瑟太平洋指揮中心
(Nimitz-MacArthur Pacific Command Center)啟用。 - 2004 年 12 月 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啟動海事合作,並最終建立了「四方安全對話」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即 Quad 夥伴關係。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域發生 9.0 級地震。由此引發的海嘯影響整個區域的海岸線,並造成 30 多萬人死亡。兩天後,作為「聯合援助行動」(Operation Unified Assistance)的一部分,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部署救援部隊,持續提供救災援助直至 2005 年 2 月,期間運送超過 280 萬公噸物資,並救助 7 萬多人,。
- 2005 年 6 月 12-17 日 在首場「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中,澳洲和美國軍隊進行聯合特遣部隊作戰訓練。
- 2005 年 10 月 8 日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啟動「生命線行動」(Operation Lifeline)以因應巴基斯坦東北部發生 7.5 級地震,為運送約 1,900 名災民就醫、治療 14,000 名病患,並恢復關鍵基礎設施的行動提供支援。
- 2006 年 2 月 17 日 在菲律賓雷伊泰島(Leyte Island)一個村莊發生山崩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啟動了「希望重建行動」 (Operation Hope Renewal)。該司令部從「肩並肩演習」中調動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以協助菲律賓搜救隊。
- 2006 年 10 月 9 日 北韓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2006 年 10 月 14 日,聯合國通過安理會第 1718 號決議,要求北韓停止核武試驗,並重返六方會談。
- 2007 年 9 月 30 日 第六輪六方會談未能就查核、檢驗北韓核設施達成共識。
- 2008 南韓舉辦兩年一度 「超級雷霆」(Max Thunder)演習,聚焦於提高韓美空軍之間的操作互通性。
- 2007 年 11 月 15 日 一場五級氣旋襲擊孟加拉,300 多萬人受到影響。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以「海上天使 II 行動」(Operation Sea Angel II)作為回應,為 4,000 多名居民提供 53,000 多升淡水、112,000 公斤救災物資,以及醫療和牙科治療服務。
- 2008 年 2 月 21 日 美國海軍「伊利湖號」(USS Lake Erie)發射一枚 SM-3 型飛彈摧毀一顆失效的美國衛星,成功完成「燃霜行動」(Operation Burnt Frost)。在美國戰略司令部(U.S. Strategic Command)、飛彈防禦局
(Missile Defense Agency)和其他美國機構的配合下,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協助開展一項行動,在衛星重返大氣層時將其碎片蒸發。 - 2008 年 5 月 2 日 四級氣旋襲擊緬甸南部。到 5 月 12 日,緬甸允許每日從泰國起飛的援助航班。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和其他官員陪同第一架航班運送援助物資,並組織在近海等待的美國海軍艦艇提供更多援助。
-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國中部四川省發生 7.9 級地震。直至 5 月 16 日,中國請求美國提供援助。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立即派出兩架 C-17 貨機運載超過 91,000 公斤帳篷、發電機、工具和其他應急物資。
- 2009 一項由文官領導、軍方支援的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演習「東協區域論壇自願應對展示」 (ASEAN Regional Forum Voluntary Demonstration of Response)每年舉行兩次,有 20 多國參加。

2010
- 2010 年 1 月 11 日 太平洋作戰中心(Pacific Warfighting Center)在珍珠港福特島啟用(Ford Island)。作為該責任區的主要訓練設施,該中心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聯合訓練計畫提供支援,並為演習和戰鬥模擬提供聯合作戰背景。
- 2011 年 3 月 11 日 9.0 級地震導致日本東北海岸遭受毀滅性海嘯襲擊。透過「友達行動」(Operation Tomodachi),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支持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工作,提供超過 245 公噸救災物資和 750 萬升水來幫助核反應爐冷卻,同時部署了 24 艘船艦和 189 架飛機來協助日本政府。
- 2011 年 4 月 6 日 北極區域的責任由美國北方司令部(USNORTHCOM)和美國歐洲司令部共同分擔。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保留對駐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部隊的指揮控制權。
- 2011 年 11 月 16 日 澳洲和美國擴大軍事協調,向澳洲北部達爾文部署一個連規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輪調,並與澳洲部隊共同訓練。該協議允許美軍使用澳洲皇家空軍的更多設施。
- 2011 年 11 月 17 日 美國總統宣布改變國家安全優先事項,轉而強調印太區域。

美聯社
- 2013 年 11 月 8 日 颱風「海燕」(Typhoon Haiyan),在菲律賓被稱為「約蘭達」(Yolanda),
襲擊雷伊泰島並造成重大損害,超過 1,200 萬人受到影響。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部隊參與「達瑪揚行動」(Operation Damayan),提供超過 10 億新臺幣 (3,100 萬美元)的醫療援助、救災物資和協助。 - 2014 年 4 月 28 日 菲律賓和美國簽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允許
美軍部隊在菲律賓境內進行更多的訓練和提升操作互通性。 - 2014 年 7 月 2 日 法屬玻里尼西亞武裝部隊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同意建立年度高階會談,以促進兩軍間活動。
- 2014 年 8-11 月 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舉行首次「太平洋棧道」(Pacific Pathways)演習,擴大美國陸軍在該區域的存在和參與。
- 2015 年 1 月 5 日 馬來西亞和美國簽署《海關互助協議》(Customs Mutual Assistance Agreement),為兩國在安全和貿易合作方面的重大里程碑。
- 2015 年 5 月 4 日 4 月尼泊爾發生 7.8 級大地震後,美國 505 聯合特遣部隊(JTF 505)領導
「援手行動」(Operation Sahayogi Haat)向該國提供援助。美國空軍於 4 月 27 日開始運送人員和貨物。 - 2015 年 6 月 4 日印度和美國簽署一項為期十年的架構協議,強調防務合作的増長。
- 2015 年 7 月 16 日 為強化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核夥伴關係,南韓和美國簽署一項後續協定,透過建立一個高階雙邊委員會來實現推進民用核工業的共同目標。
- 2015 年 9 月 25 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承諾不會將南海人工島軍事化,也不會「針對或影響任何國家」。然而自那時起,中共已軍事化許多有爭議的前哨島嶼、部署反艦巡弋飛彈、擴大軍事雷達和信號情報能力等。
- 2016 年 2 月 10-26 日 100 多架飛機、490 名澳洲、日本、紐西蘭、菲律賓和南韓空軍以及 930 多名美國空軍、海軍參與在關島安徳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舉行、歷史悠久的「北方對抗」(Cope North)演習,以強化多邊作戰。
- 2016 年 2 月 26 日 斯里蘭卡和美國在華盛頓 特區召開首屆「夥伴對話(Partnership Dialogue),以彰顯日益増長的雙邊合作。斯里蘭卡於 2022 年 3 月 23 日在可倫坡主辦第四次對話。
- 2016 年 3 月 5 日 日本海上自衛隊、菲律賓海軍和美國第七艦隊的領導人在美國海軍「藍嶺號」(USS Blue Ridge)上會面,討論加強彼此間的關係。
- 2016 年 7 月 12 日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國際法院裁定北京對南海的主權主張沒有法律依據,並且中國建造包括軍事前哨在內的海洋設施也違反該法律。

(Joint Base Pearl Harbor-Hickam)。
妮可・懷特(NICOLE WHITE)上尉/美國空軍
- 2017 年 3 月 7 日「太平洋夥伴關係」 (Pacific Partnership)演習首次在斯里蘭卡漢班托塔舉辦。隨後的舉辦地點包括馬來西亞和越南。
- 2017 年 4 月 18 日 地震發生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以 MV-22B 「魚鷹」(Ospreys)戰機向日本九州島運送救援物資,以支援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救災工作。
- 2017 年 12 月 15-16 日 澳洲、日本、南韓和美國高階軍官齊聚一堂,參加該區域首次 F-35 第五代航空技術研討會。
- 2017 年 12 月 18-19 日 新徳里舉辦首屆「印美反恐認定對話」(India-U.S. Counterterrorism Designations Dialogue),
討論如何加強恐怖主義相關認定和國際機制方面的合作。 - 2018 年 4 月 17 日 菲律賓和美國在邦板牙省 (Pampanga)塞薩爾.巴薩空軍基地(Cesar Basa Air Base)破土動工修建一座倉庫,用於預置對反應工作至關重要的設備和物資。這是《加強防務合作協議》下的第一個重大專案。
- 2018 年 5 月 20 日 泰國 12 年來首次主辦「太平洋夥伴關係」演習。來自澳洲、英國和美國的 130 多名人員與泰國皇家武裝部隊一同進行衛生交流和準備訓練。
- 2018 年 5 月 29 日 美國國防部長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以彰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日益緊密的連結。
- 2019 年 3 月 11 日 泰國、新加坡和美國空軍部隊參與第 25 屆「老虎對抗」 (Cope Tiger)演習,動員 76 架飛機,加強操作互通性。
- 2019 年 9 月 6 日 東協海上部隊和美國海軍在新加坡完成首屆「東協−美國海上演習」(ASEAN-U.S. Maritime Exercise)。該演習由雙方人員領導,旨在促進共同安全承諾和能力。
- 2019 年 12 月 29 日 印尼和美國紀念兩國關係建立 70 週年,並進一步推進雙邊合作。

2020
- 2020 年 3 月 26 日 鑑於 COVID-19 疫情,為保障健康和安全,美國印太司令部取消「肩並肩」演習。
- 2020 年 7 月 11 日 越南與美國慶祝建交 25 週年。
- 2020 年 8 月 15 日 立基於 60 年的同盟合作,日、美兩國在菲律賓海共同執行聯合行動;日本「雷號」(JS Ikazuchi)驅逐艦和美國海軍 「隆納.雷根號」航母打擊群 ( USS Ronald Reagan Carrier Strike Group)參與此次行動。
- 2020 年 9 月 23 日
- 美國加入太平洋電力協會(Pacific Power Association)並成為其附屬成員國。該協會的共同目標是改善基礎設施和勞動力培訓,藉以提高該區域的能源容量。
- 2020 年 9 月 30 日 孟加拉和美國簽署一項符合美國「開放天空」(Open Skies)國際航空政策的《航空運輸協定》(Air Transport Agreement)。該協定包含不受限的運能和航班頻率、開放的航線權、自由的包機制度,以及開放的代碼共享機會。
- 2021 年 1 月 5 日 馬爾地夫和美國同意落實 「2020 安全與國防關係架構」(2020 Security and Defense Relationship Framework),包括海上安全、反恐及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活動。
- 2021 年 2 月 1 日 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引發反抗運動。由反抗聯盟於 2023 年 10 月發起的戰鬥,空前削弱了軍政府力量。截至 2024 年 8 月底,全國 352 個城鎮中只有不到 100 個(佔全國面積的 28%)仍在軍方控制之下。
- 2021 年 3 月 11 日 日美兩國軍隊紀念 東日本大地震 10 週年,並向 15,000 多名罹難者致敬。在「友達行動」中,兩軍向數千人提供了援助。
- 2021 年 3 月 29 日 菲律賓和美國慶祝建交 75 週年。
- 2021 年 8 月 2-27 日 美國印太司令部與澳洲國防軍、日本自衛隊和英國武裝部隊舉行全領域「大規模全球演習」 (Large Scale Global Exercise)。
- 2021 年 8 月 23 日 新加坡和美國同意加強兩國金融當局、網路安全機構和軍隊之間的合作。
- 2021 年 8 月 26 日 來自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的海上部隊,在菲律賓海開啟年度「馬拉巴爾」(Malabar)演習,彰顯其對維護國際海事法之承諾。
- 2021 年 9 月 1 日 澳洲、紐西蘭和美國慶祝 《澳紐美條約》(ANZUS Treaty)簽署 70 週年。該條約於 1951 年在舊金山簽訂,旨在確立三國對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印太之共同願景。
- 2021 年 9 月 16 日 澳洲、英國和美國宣布建立名為澳英美聯盟(AUKUS)的強化版三邊安全夥伴關係,以促進更深入的資訊、技術共享,並推動與安全、國防相關的科學、技術、工業基地和供應鏈的整合。
- 2021 年 9 月 22 日 南韓和美國首次聯合舉行韓戰戰俘/失蹤人員遺骸遣返儀式。
- 2021 年 12 月 6 日 美國及其合作夥伴國啟動第 70 屆年度「聖誕空投行動」(Operation Christmas Drop)。這是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人道援助訓練任務,向超過 55 個太平洋偏遠島嶼運送食物、工具和衣物。

- 2022 年 1 月 1 日 美國印太司令部慶祝成立 75 週年。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地理作戰司令部。
- 2022 年 4 月 12 日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和美國透過國防部長間與外交部長間的對話加強合作。他們強調兩國致力於捍衛主權、領土完整和獨立的共同承諾。
- 2022 年 4 月 26 日 南韓與美國簽署協議,加強聯合太空能力。
- 2022 年 5 月 5 日 尼泊爾和美國簽署一項為期五年的協議,美國將提供 214.5 億新臺幣(6.59 億美元)支援尼泊爾實現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目標。
- 2022 年 5 月 23 日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和菲律賓武裝部隊參謀長簽署《海上安全架構》(Maritime Security [Bantay Dagat] Framework)。該架構印證了兩國同盟的力量,旨在透過菲美兩國海上部隊的操作互通性,促進全方位的跨政府海上安全合作。
- 2022 年 6 月 7-8 日 南韓、美國海軍同意透過共享海洋學、水文地理學和氣象學最佳實踐方面的資訊,來加強雙方合作夥伴關係。
- 2022 年 8 月 1-14 日「超級神鷹之盾」(Super Garuda Shield)是該區域規模最大的多國演習之一,共有 4,000 多名人員參與,包括首次參加演習的澳洲、日本和新加坡。此次演習的特點是印尼、日本和美國首次進行三邊空降跳傘,觀察員國包括加拿大、法國、印度、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南韓和英國。
- 2022 年 9 月 29 日 庫克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東加、吐瓦魯、萬那杜和美國簽署一項《美國−太平洋夥伴關係》(U.S.-Pacific Partnership)宣言,一致同意維護整個藍色太平洋區域的和平與安全。

- 2023 年 1 月 1 日 澳洲皇家空軍退伍軍人卡爾.紐曼(Carl Newman)出任美國太平洋空軍 (PACAF)駐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空軍基地副司令。
- 2023 年 5 月 1 日 在中斷 13 年之後,「雷霆對抗−菲律賓」(Cope Thunder – Philippines)演習——旨在為菲律賓空軍和美國太平洋空軍提供實戰訓練——在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ir Force Base)重新啟動。
- 2023 年 6 月 4-6 日 2014 年首次舉行的「科莫多」 (Exercise Komodo)多邊海軍演習,自 COVID-19 疫情以來首次在印尼南蘇拉威西(South Sulawesi)恢復舉行。演習的主題為「夥伴關係助復甦,更加茁壯」。印尼海軍邀請 19 國參與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計畫的制定。
- 2023 年 8 月 18 日日本、南韓和美國宣布建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並承諾遵守合作準則。
- 2023 年 9 月 25 日 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美國−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U.S.-Pacific Islands Forum Summit)重申加強合作夥伴關係的承諾,以實現一個具有韌性的太平洋區域的共同願景。
- 2023 年 11 月 「太平洋夥伴關係」演習在十年後重返東加。其第 12 屆演習回到越南舉辦,與來自澳洲、加拿大、智利、日本、紐西蘭、南韓、英國和美國的近 1,500 名人員一起執行該區域最大的年度多國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任務。

- 2024 年 2 月 美國已向全球運送了超過 6.93 億支 COVID-19 疫苗,比任何國家都要多。在美國每施打一劑疫苗,幾乎就有近一劑被運往 110 多個國家。例如,美國向印尼運送了 3,500 萬劑疫苗。
- 2024 年 2 月 5 日 澳洲皇家空軍、法國航空與太空軍、日本航空自衛隊、南韓空軍以及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飛機參加了在關島舉行的「北方對抗」演習,以加強綜合嚇阻力。
- 2024 年 2 月 12-15 日 菲律賓棉蘭老島 (Mindanao)發生毀滅性洪災和山崩後,美國海軍陸戰隊提供人道救援,包括運送物資給 75,000 多名災民。
- 2024 年 5 月 13 日 印尼、美國海軍陸戰部隊在印尼班達楠榜(Bandar Lampung)啟動第 30 屆「海上合作備戰與訓練演習」(Exercise Cooperation Afloat Readiness and Training),以慶祝兩國建交 75 週年。
- 2024 年 6 月 11 日 韓、美兩國國防官員在首爾舉行核諮詢小組(Nuclear Consultative Group);該小組成立於 2023 年 4 月,旨在協調因應北韓潛在核威脅。
- 2024 年 7 月 12 日「漆黒行動」(Pitch Black)是澳洲皇家空軍 43 年來規模最大的雙年度演習,吸引了 20 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