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2024 年 11 月中旬,兩條海底網路電纜在數小時內被切斷。歐洲國防和政府官員稱,一艘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國旗的貨船是該事件主嫌。
事件發生時,「伊鵬 3號」(Yi Peng 3)號貨輪正在駛離俄羅斯港口,並駛過這兩條位於波羅的海的電纜。 這兩條電纜分別連結丹麥、瑞典與立陶宛,以及芬蘭與德國。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NPR)報導,船舶跟蹤數據顯示,該船在電纜附近停下並多次逡巡,其中一次長達一個多小時。
毀損事件發生在瑞典專屬經濟區(EEZ)內。該國正主導一項調查,就此事件與丹麥、芬蘭、德國、立陶宛等國合作。
全球 95% 以上的數據通過縱橫交錯的海底光纜傳輸,這是最便捷可靠的資訊傳輸方式。 康乃狄克州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網路安全與電腦科學教授羅賓.查陶特(Robin Chataut)為新聞機構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只要有一條這樣的光纜,就可以同時處理數百萬人觀看影片或發送資訊,並且不會減慢速度。」
全球經濟依賴於這些海底網絡;保護此類基礎設施對國際安全至關重要。 根據 1884 年《保護海底電纜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Submarine Telegraph Cables),「故意或因重大過失破壞或毀損海底電纜,進而可能全部或部分中斷或阻礙電報通訊者,均屬應受懲罰之犯罪行為」。
安全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即北約)警告說,隨著莫斯科繼續對烏克蘭發動無端戰爭,俄羅斯可能會以歐洲的通訊基礎設施為目標。 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對記者說:「沒人相信這些電纜是 [在 11 月] 被意外切斷的。 我們不得不在缺乏確切證據之時,推斷這是一起蓄意破壞行為。」
官員們告訴《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俄羅斯可能對電纜切斷事件負有責任,但使用了一艘懸掛中國國旗的船隻以進行合理推諉。 其他人則認為中國可能不知道這一計畫,抑或電纜受損純屬意外。
中國經常在離其海岸較近的水域採取侵略性行動:聲稱擁有他國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領土、干擾石油和天然氣勘測、騷擾漁民和軍事行動。
然而,哥本哈根大學海事安全專家克利斯蒂安.布格(Christian Bueger)告訴「法蘭西 24」(France 24),在波羅的海進行破壞「是非常、非常出人意料的挑釁行為,而且前所未聞」。
北京承認一艘懸掛香港旗的貨櫃船於 2023 年損壞了連接愛沙尼亞和芬蘭的兩條水下電纜和一條天然氣管道。 調查人員發現毀損事件是由船錨造成,中國則稱這是一起意外。
這艘船註冊在一家中國航運公司名下。但據報導,它的所有權與俄羅斯有關。
2024 年 11 月下旬,《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報導稱:「鑑於另一艘中國船隻捲入第二起事件(仍未得到證實),很可能引發人們進一步懷疑中國對 2023 年毀損事件的解釋。」
全球各國越來越意識到海底通訊電纜所面臨的風險。 2023 年 2 月,兩艘中國船隻破壞了兩條為臺灣馬祖列島提供網路的電纜。
俄羅斯涉嫌切斷挪威斯瓦巴群島(Svalbard)、蘇格蘭昔得蘭群島(Shetland Islands)外海的電纜。
分析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在經歷 2021 年水下監測電纜遺失和 2022 年北溪天然氣管道( Nord Stream)爆炸等事件後, 北歐國家準備對 11 月發生的電纜毀損事件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