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 / FOIP

蜂群 風暴

盟友和合作夥伴發展部署 AI 導航無人機

論壇成員

國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了第一批無人機,根據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研究中心(Imperial War Museums Institute),英國於 1917 年 3 月對其小型無線電遙控飛機「空中目標」(Aerial Target)進行測試,而美國的空中魚雷「凱特林小飛蟲」
(Kettering Bug)則在 1918 年 10 月完成首航。兩者都在測試中展現出潛力,但並未在戰爭期間投入實戰。

一個多世紀後,無人飛行載具(uncrewed aerial vehicles,UAV,又稱無人機),已成為嚇阻和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美國及其盟國和合作夥伴提供情報、偵察、監視、目標定位和酬載能力。這項快速發展的技術將注意力集中在開發大量靈活的自動導航無人機上。這種無人機可以相互通信,並作為一個團結的單位共同運作,提供潛在的作戰效能和嚇阻力。

軍方領導人表示,無人機在印太地區至關重要。

美國國防部烏克蘭安全援助小組(Security Assistance Group £ Ukraine)的美國陸軍上校柴・蓋爾斯(Chae Gayles)在 2024 年 3 月於夏威夷舉行的太平洋作戰科學與技術(Pacific Oper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會議上表示:
「如果擁有大量水域的印太地區島民或國家想要擴大國防範圍,儘管在後勤和長久持續方面相當困難,無人機對於擴大防禦範圍仍非常有幫助。」

2024 年 1 月,臺灣士兵在臺東舉行的反滲透演習中操作無人機干擾器。 法新社/GETTY 圖庫圖片

根據華盛頓智庫新美國(New America) 2020 年的估計,全球有 39 個國家擁有武裝軍用無人機。隨著盟友和合作夥伴投資技術以增強防禦能力,這些數字正在改變。

• 2024 年 2 月,澳洲表示將斥資 83 億新台幣 (2.6 億美元)來製造軍用無人機。

• 印度計畫斥資近 1,280 億新台幣(40 億美元)從美國購買 31 架武裝無人機。

• 2024 年 1 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海警船採取侵略性行動後(包括使用水砲和軍用雷射騷擾菲律賓船隻),德國表示將向菲律賓海巡署提供無人機。

• 根據一份價值 149 億新台幣(4.67 億美元)的協議,臺灣將於 2026 年從美國取得兩款無人機,並於 2027 年取得另兩款無人機。

• 作為 2022 年底宣布的國防建設計畫的一部分,日本呼籲使用遠程無人機和艦載資產為其自衛隊以及其他國家提供情報、監視、偵察和目標定位,且可能使用無人機為遠程基地和部隊提供補給。

• 根據線上出版物 Adhadhu 的報導,馬爾地夫於 2024 年 3 月斥資 11 億新台幣(3,700 萬美元)從土耳其購買無人偵察機,用於在該島國廣闊的專屬經濟區巡邏。

「印太地區軍用無人機擴展所帶來的戰略影響不容小覷。」斯里蘭卡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的海軍中校阿米拉・普拉桑加(Amila Prasanga)在國際海事安全中心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curity)於 2023 年 11 月發表的文章中寫道。「無人機重塑了傳統的海軍行動,提供先進的監視、偵察和打擊能力。它們在有爭議地區行動、收集即時情報的能力,及以最低的人員風險投射力量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了海上安全的情勢。」

美國國防部計畫首先在 2023 年 8 月宣布的「複製者」(Replicator)計畫中投入 320 億新台幣(10 億美元),2025 年前在多個領域快速部署數千個自主系統。

「顯然地,無人機不僅成本較低,還能在更接近戰略前線的地方進行生產。無人機的使用符合我們的任務指揮原則,即我們盡可能授權最低級別的部隊在戰鬥中進行創新,並取得成功。」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薩琳.希克斯(Kathleen Hicks)在華盛頓特區的 2023 年國防工業協會(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Association)會議上表示。「即使頻寬有限、不穩定、性能下降或被拒絕,它們仍能作為具韌性且分散的系統運作。」

希克斯在訪問加州矽谷期間進一步強調了該訊息:
「顯然戰爭的性質正在改變。『複製者』是美國國防部如何施加影響力的其中一部分,以確保由美國洞察、引領和掌握未來戰爭性質,而非我們的戰略競爭對手和敵人。」

2023 年,在南韓坡州舉行的美韓聯合操演中,南韓軍用無人機於空中飛行。 美聯社

來自烏克蘭的經驗教訓

自 2022 年 2 月俄羅斯非法入侵以來,烏克蘭的狀態明顯體現了戰爭性質的變化。伊朗支持的胡賽叛軍使用無人機攻擊紅海上的船隻,更加放大了這個變化。2023 年 10 月,哈馬斯恐怖分子使用載有爆炸物的商用無人機攻擊監視哨,開始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美國國防部烏克蘭安全援助小組指揮官的科學技術顧問科里・賴特(Curry Wright)在太平洋作戰科學與技術會議上表示,烏克蘭在部署無人機方面展現了創新能力。這些配備攝影機的無人機能夠無線傳輸影片。無人機正在「改變我們對戰爭的既有認知」。

烏克蘭無人機操作人員告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量部署的小型視訊無人機
「對我們而言具有關鍵作用,因為這些玩具在本質上是機動砲彈,可以彌補火砲彈藥的不足」。「我們的射程與迫擊砲相同,但我們的準度要高得多。」

烏克蘭已部署無人機作為導引彈體,以壓制和擾亂俄羅斯入侵者的戰壕和車輛,展示了將這種低成本的一次性無人機與更先進無人飛行載具相結合的有效性。例如,賴特說,用地對空飛彈系統對抗俄羅斯所使用的伊朗設計無人機「非常有效」,但每次射擊的​​成本高昂。

「我們正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導彈來打擊這些無人機。」賴特表示。從防禦的角度來看,有機會將昂貴、高度複雜的能力與成本較低的消耗性能力相結合,「以擊敗敵人正在用來對付我們的東西」。

彈藥採購可能曠日費時。然而,烏克蘭正利用 3D 列印技術來生產視訊無人機,然後「將這些無人機與我們(美國)所提供的炸藥或彈藥相結合,他們的使用效果非常好。」賴特說。

烏克蘭總統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表示,該國計畫在 2024 年生產 100 萬架無人機,並於 2024 年初宣布成立專門負責無人機的武裝部隊部門。「這不是未來的問題。相反地,它必須在不久的將來提供具體成果。」澤倫斯基說道。

軍隊必須加快無人機和其他技術的開發,然後將這些進展轉化為戰士的可實際應用能力。

美國國防創新小組(Defense Innovation Unit)負責人道格.貝克(Doug Beck)表示,速度和私部門的參與是維持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關鍵。在太平洋作戰科學與技術會議上發言時,貝克指出澳洲、英國和美國在澳英美聯盟(AUKUS)下的資訊科技合作,以及美國根據 2022 年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針對半導體研究、開發和生產的 10 年期 8.9 兆新台幣(2,800 億美元)投資。儘管如此,我們還必須盡快採取更多行動。

「建立一個全新的產業需要時間,幾乎□□是從頭開始,還包括周邊產業集群。」貝克說。「而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商業技術領域中的出色能力,不僅是為了速度,也為了增強能力。」

一名南韓士兵在演習中操作無人機。美聯社

蜂擁群飛的無人機

分析人士表示,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指揮下,如蜜蜂般群飛的無人機將進一步改變戰爭。「未來戰爭將不再是由單一的武器系統決定,而是由系統性的武器使用決定,而且系統性的武器使用成本將會更低。而其中許多已經存在。」耶魯大學傑克森全球事務學院(Jackson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高級研究員艾略特.阿克曼(Elliot Ackerman)和美國退役海軍上將暨前北約(NATO)指揮官詹姆斯・史塔萊迪(James Stavridis)在 2024 年 3 月《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文章中寫道。「尚不存在的是 AI 指揮系統,它將使一個國家能夠進行大規模的無人戰爭。但此類 AI 系統也即將出現。」

由 AI 指揮的數十架或數百架無人機群可能會擊潰防禦。阿克曼和史塔萊迪寫道,依賴航空母艦或隱形戰機等大型、昂貴防禦系統的國家「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受到部署各種低成本、易於分散和遠程無人武器的對手攻擊」。

2022 年,俄羅斯使用數十架價格低廉、載有炸藥的無人機群襲擊了位於烏克蘭的目標。

2018 年 12 月,英國第二繁忙的倫敦蓋威克機場
(London Gatwick)在附近出現 100 起無人機目擊事件後關閉了 30 個小時,全世界都看到了民用基礎設施在無人機群面前有多麽脆弱。約 1,000 個航班被取消或轉降,影響 14 萬名乘客。

官方稱這是蓄意且複雜的攻擊,雖未有任何人被起訴,但英國機場周圍的禁飛區從 1 公里擴大到 5 公里。

20 多年前,美國軍方在阿富汗行動的早期階段就使用了無人機群技術。蘭德公司(Rand Corp.) 2024 年 2 月報告稱,美國特種作戰部隊採用了蜂群概念,使用多架無人機(每架無人機由一名操作員控制)對目標進行協同攻擊。

美國及其盟國和合作夥伴持續開發蜂群技術。蘭德公司報告稱,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於 2022 年展示了由一名操作人員操控的 150 多架無人機群,並預計在未來五年內,搭載 AI 的無人機群可能會包括多達 1,000 架。其目的是部署足夠數量的無人機以壓制對空防禦。在美國,正如「複製者」計畫的最初構想,國防部正在將某些無人系統的重點轉至成群的消耗性無人機上,而不是更複雜的原始無人機計畫。例如,美國陸軍正在評估成群中型無人航空系統的能力,以向操作人員發出高度優先威脅警報,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還正在開發一種系統,旨在將中程空對空飛彈整合至空投無人機上。「長射」
(LongShot)無人機將擴大針對對手資產的飛彈打擊範圍。根據《國防》(National Defense)雜誌報導,美國海軍的新型無人機「MQ-4C 海神」(MQ-4C Triton)於 2023 年 9 月升空,為印太地區的第七艦隊提供情報、監視和偵察。

烏克蘭士兵在 2023 年的軍事演習中測試無人機。 美聯社

雷射和微波

國防部隊也必須做好應對無人機攻擊的準備。正如東京 2022 年《防衛力整備計畫》(Defense Buildup Program)所述,日本自衛隊「將透過結合高功率雷射和高功率微波等導能武器,迅速發展以非動能性手段對付小型無人機等的能力」。

高功率雷射系統透過發射狹窄的能量波束以攔截來襲威脅,進而擊敗無人機和飛彈。高功率微波會產生電磁干擾的錐形區域,使目標的電子設備失效。美國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司令、陸軍上將麥可・柯瑞拉(Michael Kurilla)於 2024 年 3 月在美國國會作證說道,美國應該對這兩項技術進行投資,以提供針對無人機群的多層次防禦體系。

根據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23 年 8 月的報告,這兩個系統各有其優勢,但也存在著侷限。潛在的優勢包括彈藥庫容大、每次射擊成本低、響應速度快以及可調整的反應方式。

雷射還具有對抗激進動作飛彈的能力,並且可以執行其他任務,包括監視目標和干擾電光感測器。潛在缺點包括受限於視距範圍內的交戰、大氣條件和氣流影響,以及受遮蔽目標或高度反射材質。

微波武器的潛在優勢包括能夠產生不同頻率和功率等級的波動以破壞目標系統,同時不影響其他系統。它們能夠產生廣泛的效果,摧毀各種電子系統、提供非致命的應用,並且減輕附帶損害。

缺點包括範圍限制,因為微波無法像雷射那樣緊密聚焦。它們也可能會損壞友方系統,並且對於吸收電磁輻射的遮蔽物等的效果較差。

在烏克蘭,軍隊向《紐約時報》描述了一場來回拉鋸的競爭,即一方獲得了技術優勢,但當另一方迎頭趕上時,這種優勢卻轉瞬即逝。

烏克蘭軍隊部署了配備攝影機的無人駕駛飛行器,用以壓制和擾亂俄羅斯入侵者。 GETTY 圖庫圖片

美國西點軍校(U.S. Military Academy)系統工程系副教授維克拉姆・米塔爾(Vikram Mittal)描述了無人機戰爭的動態。他在《富比士》(Forbes)雜誌 2023 年 10 月的文章中寫道:「反無人機技術存在固有的挑戰。商用無人機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反無人機技術則往往落後。隨著無人機的新功能開發,它們可以被應用於反無人機系統無法有效應對的任務範疇中。」

印太地區的合作夥伴們正在應對此項挑戰。例如,美國陸軍正在試驗其導能、機動、短程防空系統的原型,其中步兵運載車配備了 50 千瓦特的雷射武器。

澳洲正在購買旨在擊落敵方致命性無人機的移動式雷射武器。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報導,承包商 AIM Defence 表示,該技術可以燒穿鋼鐵,追蹤並擊落時速 100 公里的無人機。

根據《台北時報》 (Taipei Times)2024 年的報導,在面臨中國日益升級的脅迫和其他灰色地帶戰術的情況下,自治臺灣準備測試 50 千瓦雷射武器原型。該系統將安裝在裝甲車上,用於對抗飛彈和無人機。

「我們必須確保中國領導層在每天醒來後考慮侵略的風險時,會得出結論『今天不是時候』;不僅今天,每天都是如此。」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於 2023 年 12 月表示。「創新對於我們如何達到此目標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