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北極國家。它的北部國境距離北極圈近 1,500 公里,距離北冰洋則更遠。然而,中國正在蠶食這一冰封區域,目的在於控制其豐富資源,並利用其戰略位置實現經濟與潛在軍事目的。
2018 年,中國武斷地宣布自己為「近北極」國家。這一標籤立即招致廣泛批評。「只有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時任美國國務卿麥克.蓬佩奧(Mike Pompeo)說。「不存在第三類國家,如此宣稱不會賦予中國任何權利。」
北極周圍的八個國家——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皆聲稱在北極圈內擁有領土和領海。
儘管距離遙遠,但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領導下的北京當局已經對北極進行廣泛研究,覬覦該區域的豐富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產和魚產),並大力宣傳
「北海航線」(Northern Sea Route,NSR,一條橫跨亞歐大陸頂端的多階段航線)的潛力。在不結冰時,北海航線為商船和可能的軍事船艦提供了一條較短的東西向海上走廊替代選項。
2023 年 12 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國際歷史教授克莉絲蒂娜.斯波爾(Kristina Spohr)博士對《外交家》 (The Diplomat)雜誌表示,北京宣稱北海航線是中國
「一帶一路」(OBOR)基礎設施投資計畫的延伸。
有多種因素使中國得以在該區域站穩腳跟:
• 氣候暖化導致海冰融化。據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新聞社 2023 年 11 月的報導,北極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四倍,這種現象被稱為極地放大效應。
• 技術改進,如破冰船、全天候簡易機場、浮動核電站、遙感設備和無人機。
• 北極巨獸俄羅斯因對烏克蘭發動無端戰爭而陷入軍事、財政困境。2023 年 12 月,據南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坦帕校區全球暨國家安全研究所(Global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e,GNSI)的報告,在莫斯科發動戰爭的同時,擁有 53% 北極海岸線的俄羅斯默許中國投資維護、發展該區域的基礎設施。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北極研究所(Arctic Institute)助理研究員垂姆.艾特喬德(Trym Eiterjord)告訴本論壇,中國於 2021 年 3 月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概述了該國在北極區域的目標。該規劃首次明確表明了北京滲透該區域的企圖。中國利用陸基、海基和空基技術提高了關於北極的情報水準。
中國利用其日益增長的知識試圖影響北極國家。起初,當這個遙遠的國家表示出濃厚興趣時,一些國家還願意接受。但是,對北京在該區域意圖的質疑持續增加。
「人們開始想知道,中國在北極擁有更大存在將意味著什麼。」艾特喬德說。「現在人們有了更多疑慮。」
中國的一些行動可能顯露出其意圖。例如,2023 年 8 月,中俄兩國海軍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國際水域舉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在此之前,據《外交家》雜誌 2022 年 6 月的報導,有報導稱,與丹麥和瑞典研究人員存在合作關係的中國研究人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未公開的聯繫;這引發了對安全問題的擔憂,以及要求加強監管的呼聲。
「中國對該區域的意圖仍然不透明,」北約
(NATO)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主席、荷蘭皇家海軍上將羅布.鮑爾 (Rob Bauer)於 2023 年 10 月在冰島雷克雅維克舉行的北極圈論壇大會
(Arctic Circle Assembly)上說。「他們並未表明不會在該地進行軍事行動。」當月稍晚,他告訴彭博新聞社
(Bloomberg News)。
海冰融化正在為北極區域的貿易和資源開發開啟方便之門。它正在提高該區域的地緣戰略意義,這與十多年前它被忽視的地位形成鮮明對比。
歷史上,船隻須要破冰船護航才能北海航線上航行。冰蓋融化正在改變這種狀況,為貿易開闢了一條潛在的捷徑,因為可避開諸如曼德海峽、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等擁擠的海上通道與咽喉要塞。
2010 年,丹麥商船「北歐巴倫支號」(Nordic Barents)是第一艘穿越北海航線的非俄籍散裝貨輪。隨後又有更多商船通過。據挪威《高北新聞報》(High North News)報導,由於莫斯科在 2022 年 2 月入侵烏克蘭後試圖規避國際石油制裁,因此以折扣價向中國出售石油,導致 2023 年北海航線運輸量達到創紀錄的 75 次。據該報報導,2023 年北海航線運輸的貨物總量達到 210 萬公噸,超過了 2021 年的最高紀錄。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U.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科學家沃爾特.邁爾(Walt Meier)告訴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北極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轉變」。一些模型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或更早,北冰洋在夏季將不再結冰。
環保人士和政府官員擔心,急於利用融化的冰層可能會導致災難。事實上,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新聞社報導,在烏克蘭相關制裁的壓力下,俄羅斯已批准兩艘未經加固的油輪於 2023 年 9 月通過北海航線前往中國。
綠色和平(Greenpeace)環保組織呼籲,作為保育區網路的一部分,須制定一項全球海洋條約以限制在北冰洋(地球上受保護最少的海洋)的活動。
北極治理
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由在北極圈內擁有領土的八個國家組成。除俄羅斯外,其他國家均為北約成員國。另外有包括中國在內的 13 個非北極觀察員國,以及 13 個政府間組織和 12 個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國應邀參加會議和工作小組,但無決策權。
該理事會於 1996 年根據《渥太華宣言》(Ottawa Declaration)成立,旨在促進北極各國與原住民社區之間的合作、協調和互動,並專注於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理事會沒有管轄權。監管責任由各北極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承擔。
據全球與國家安全研究所報導,常態化過境北海航線的潛力(有望大大節省時間和運輸成本)以及獲取豐富資源的機會,正吸引著國際社會對該區域的興趣。該研究所表示,北極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 13%、天然氣儲量的 30%,以及包括鋁、銅、金、石墨、石膏、鐵、鎳、鉑、銀、錫和鈾在內的礦藏。此外,還有製造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電動汽車以及清潔能源和軍事科技所需的稀土元素。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智庫在 2023 年 4 月的報告中指出,習近平強調軍民兩用科技和軍民融合,因此中國在北極的進步也可能具有軍事目的。雖然中共否認對北極有軍事興趣,但北約領導人認為這是一個潛在威脅。中共也曾將其他地點軍事化——例如南海的人工島——儘管它曾承諾不會將該地軍事化。由 32 個成員國組成的安全聯盟和各個北極國家正在加強其在該區域的軍力態勢。例如,美國海軍陸戰隊在 2024 年 3 月的「北極邊緣」(Arctic Edge)演習中演練了寒冷天氣戰術。
跟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國在北極建立研究中心的企圖遭到丹麥、芬蘭、格陵蘭和瑞典出於國家安全原因而反對,美國也提醒其他北極國家提高警惕。
「這種威脅不應該被誇大。」美國研究機構蘭德公司
(Rand Corp.)政治學家、北極安全專家斯蒂芬妮.佩扎德(Stephanie Pezard)於 2022 年 12 月在該公司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但同時,隨著北極變得越來越容易進入,他們(中國)有明確意圖不希望被排除在該區域開發之外。」
中國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前幾天宣布與俄羅斯建立「上不封頂」的友誼,這在北極理事會內部引發了分歧。理事會的七個北約成員國中有一些國家質疑中國及其北極代理俄羅斯的動機。「在有限的選項中,中國正在加大對俄羅斯的投資,因為中國希望莫斯科成為其在北極的首選戰略夥伴。」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告稱。
「基於權宜之計」
從表面上看,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北極夥伴關係似乎是互惠互利的。鑑於俄羅斯一心撲在與烏克蘭曠日持久、代價高昂的戰爭上,它依靠中國購買其石油、開展科學研究、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將北海航線打造為一條可行的航道。與此同時,中國在加強北極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希望被視為區域利益攸關方。
2024 年 2 月,美國戰略情報公司邁進科技(Strider Technologies)發布報告稱,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黃金機會」。「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俄羅斯的戰略轉變,可從政府支出減少、顯著轉向將中國納入政策看出□□以及私營部門投資,以維持其北極主導地位。」該公司聯合創辦人埃里克.萊維斯克
(Eric Levesque)說。
據邁進科技的報告,從 2022年 1 月到 2023 年 6 月,有 230 多家中國公司在俄羅斯北極區域註冊營運,比 2020 與 2021 年的總和增加了 87%。
儘管如此,兩國關係仍存在裂痕。莫斯科對中國在北極獲得過多影響力而損害自身利益產生戒心。與此同時,中國對北極國家如何看待其與俄羅斯的關係非常敏感,並尋求維持一種「密切但不過分親密的關係,」位於特隆瑟的挪威北極大學(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教授、北極問題研究員馬克.蘭蒂涅(Marc Lanteigne)對本論壇說。他表示,雖然北京承認俄羅斯在北極的龐大存在,但同時認為莫斯科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因此不能完全信任。
「中國一直在努力權衡。我認為它發現自己做不到。」蘭蒂涅說。
中國沒有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沒有加入針對俄羅斯石油進口的全球制裁。然而,它並不想激怒支持烏克蘭且遵守制裁的七個北極理事會成員國。
「中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權宜之計。」蘭蒂涅說。「它極其脆弱。」
不完美同盟
中國和俄羅斯皆位於世界上最大的獨裁國家之列。兩國擁有 4,184 公里的共同邊界,經濟關係不斷加深,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也是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可能就是對西方的蔑視。
他們表面上的友好姿態掩蓋了一段時而艱難的歷史。2024 年 3 月,據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的報告,即使是現在,北京和莫斯科也不是天然夥伴或正式盟友,且專家們對兩國關係的強度表示質疑。據該智庫稱,中俄兩國的許多官員、商界領袖和民眾之間存在著因歷史裂痕和種族主義而產生的不信任。
在 1969 至 1989 年所謂的中蘇分裂期間,中共與前蘇聯的邊界爭端包括一場於 1969 年 3 月爆發、長達七個月的軍事衝突,當時兩國在雙方分界線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附近發生了嚴重摩擦。根據外交關係協會的報告,當時雙方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俄羅斯對印度的支持,以及是否與西方國家合作等問題上也存在分歧。
在此之後,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慢慢趨於穩定,最終在蘇聯解體約十年後的 2001 年,中共與俄羅斯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 and Friendly Cooperation)。在中共拒絕譴責俄羅斯於 2014 年接管克里米亞、也低調處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兩國關係再次得到加強。
兩國貿易關係並不對稱:雖然俄羅斯擁有最豐富的石油工業經驗,但中國至今仍擁有更為強大的經濟實力。蘭蒂涅表示,中俄在北極的經濟合作一直很有限,而且主要基於化石燃料貿易。外交關係協會報告指出,雖然中俄兩軍共同訓練,但人們對其操作互通性水準持懷疑態度,雙方也從未並肩作戰。兩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事務上意見基本一致,有時會聯手阻礙推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努力。
在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總統的領導下,克里姆林宮歷來不遺餘力地將他國排除在北極之外。斯波爾告訴《外交家》,這正是莫斯科最近接受北京提議的引人注目之處。
特隆瑟北極研究所的艾特喬德表示,由於俄羅斯被戰爭所困,中國並沒有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實體而在北極取得進展。他表示,繼 2021 年的《五年規劃》之後,中國的省級政府、公司、部委和其他參與者根據北京更廣泛的願景啟動了各自的北極專案。
雖然俄羅斯和中共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利益和願景,但它們在一些關鍵方面存在分歧。俄羅斯仍然更加孤立,而中共則透過其「一帶一路」計畫和「全球安全倡議」等舉措,公開追求實現全球霸權。然而,如果中共在北極問題上表現侵略性的態度,那麼可能會失去北極國家的好感,而這種好感正是形塑其區域未來的基礎。
「在與西方的全球競爭中,俄羅斯更加挑釁,而中國則採取一種更謹慎、更長遠的方式。」研究中俄比較威權主義的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瑪麗亞.雷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告訴外交關係協。
「中國希望被視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談到中國在北極的角色時,蘭蒂涅說。「與俄羅斯掛鉤無助於改善此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