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
在美國外交官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前往索羅門群島以抗衡中國共產黨(CCP)在該南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力時,他看見北京將其訊息散布得有多遠。
2022 年的一個早晨,現任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醒來後看到當地媒體發表的一篇長文,內容涉及美國在烏克蘭營運化學和生物實驗室,此說法已被揭穿為徹頭徹尾的謊言。 由俄羅斯所開始散播的虛假和煽動性說法被中共龐大的海外宣傳機構大力推廣。
坎貝爾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表示,這是「明顯有效的俄羅斯和中國虛假資訊」的另個例子。
兩年後,這項說法在網路上引起反響,展現了中共為重塑全球觀念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由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種宣傳活動變得越來越精密。 中共的行動引起了情報分析人士和美國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其關鍵策略是令自稱為合法新聞媒體的網站網路發布有利於中國的報導,這些報導通常與北京的官方聲明和立場一致。
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The 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顧問香農・範・桑特(Shannon Van Sant)追蹤了數十個冒充新聞機構的網站。 其中一個網站模仿《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使用類似的字體和設計,她稱之為「合法性的嘗試」。 該網站傳達了強烈的親中訊息。
在範・桑特對該網站的記者進行調查時,她找不到任何資訊。 他們的名字不屬於任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工作的已知記者,他們的照片也有明顯的跡象表明是以 AI 生成。
範・桑特說道:「操縱媒體最終等同於操縱讀者和觀眾,這正在損害民主和社會。」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資訊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研究科學家蕭強(Xiao Qiang)表示,除了國營媒體外,北京還求助於外國參與者(無論真實與否)來傳遞訊息,並為有利於共產黨的敘述提供可信度。 蕭強稱北京的手段多種多樣,而且往往很難證明其與政府的聯繫。 然而,蕭強表示,無論是名字聽起來像美國記者或者有影響力的印度人士,親北京的訊息都會使他們的身份暴露。
網路安全公司 Logically 的分析師發現 1,200 個曾發布俄羅斯或中國國營媒體報導的網站。 這些網站通常針對特定受眾,其名稱聽起來像傳統新聞機構或已停刊的報紙。
北京致力於傳播有關中國的正面內容。
雖然這些網站不屬於中國政府所有,但卻刊載中文內容。 在 Logically 查看有關美國大選的特定內容時,其中 20% 可以追溯至中國或俄羅斯國營媒體。
一些美國官員希望增加支出以求與之抗衡。 眾議院於 9 月核准了一項法案,授權直到 2027 年為止,每年撥款 104 億新台幣(3.25 億美元),用於對抗中共的全球影響力,包括其虛假資訊活動。 該措施尚需參議院核准通過。
來自紐約的民主黨眾議員格里高利・米克斯(Gregory Meeks)表示:「我們正在與中國展開全球影響力競爭,如果你想贏得這場比賽,你不可能透過中等預算來實現這目標。」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Xi Jinping)要求建立中國敘事,使中國擁有與其國際地位「相稱」的全球聲量。
北京並不排斥使用虛構人物。 在國務院 2023 年的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名為范毅(Yi Fan,音譯)的出版作家的案件,他最初被描述為中國外交部的分析師。 范毅變為記者,然後成為獨立分析師。
范毅的詳細資料發生了變化,但親中國的訊息沒有改變。 透過發表評論和著作,范毅宣揚了中國和非洲之間的密切關係,讚揚北京在環境永續發展方面的做法,並稱中國必須反擊西方敘事。
然後還有威爾森・愛德華茲(Wilson Edwards,音譯),由中國媒體稱為 COVID-19 專家的虛構瑞士病毒學家,其批評了美國的應對措施。 然而,瑞士官員並沒有發現任何此人真實存在的證據。
瑞士駐北京大使館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如果你真的存在,我們很想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