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法爾克・泰特韋勒,馬歇爾中心(Marshall Center)研究員暨分析師
中俄兩國是世界秩序的主要挑戰者。2022 年 2 月的中俄聯合聲明被廣泛解讀為兩國加深合作的訊號。有些人甚至將其評價為制度性軸心的跡象,甚至是一種聯盟的表現。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並未表示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非法攻擊,這讓人們對這一論點產生了懷疑。對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現有合作以及該聲明中的言辭之深入研究都表明雙方存在共同利益,並認為存在一個共同對手ムム「自由西方」ムム但這份平淡無奇的聲明也暗示,雙方對未來沒有共同的立場。
事實上,兩國可能不像看起來那樣團結一致。挑戰西方和現有的世界秩序需要中俄兩國有一個安全可靠的大本營。因此,兩國在聯合聲明中提出的共同安全利益主要在於確保兩國對鄰近區域安全與穩定的願景,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兩國認為的「內政」,以及反對兩國公民爭取更多自由的企圖。然而,除了這些共同利益之外,兩國對世界新秩序的看法也存在巨大差異。與俄羅斯將自己視為西方受害者的消極願景相比,中國的願景可能會被一些國家視為真正的替代方案。此外,幾十年來,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著嚴重的不信任。儘管兩國在某些領域的合作有所增加,但這些歧見很可能會在兩國未來的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
幾十年來,中俄軍事合作跌宕起伏。這種關係是單方面的,而且始終充斥著不信任。直到最近,這種關係一直是不對稱的。蘇聯/俄羅斯是技術和知識的提供者,但中國共產黨(CCP)從未將其更強大的夥伴視為領導者或支配者。相反地,它利用俄羅斯作為達到其目的手段。1920 年代,蘇聯開始支持中國興起的共產運動,並在中國內戰期間為組建紅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蘇聯幫助毛澤東(曾說過一句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對付中共內部政敵和外部敵人(例如地方軍閥、國民黨和日軍等),捍衛了毛本身的權力地位。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繼續幫助武裝更名為人民解放軍(PLA)的中共軍隊。這有助於鞏固毛澤東對黨和國家的統治。
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迅速在該區域建立了一支可靠的共產主義力量,並建立了持續發展的軍工業。例如,中國的軍工企業運用蘇聯的專業知識,於 1956 年製造出第一架戰鬥機
(東風-101,後更名為瀋陽殲-5),並於 1964 年製造出第一顆核彈。但毛澤東的另一句名言「想奪取並掌握國家政權,就必須有強大的軍隊」,在幾年後的蘇中關係中也被證明是成立的。隨著中共愈發自信,意識形態上的歧見也越來越明顯。1960 年代,中蘇邊界爭端越演越烈,並於 1969 年引爆公開衝突。1971 年,中蘇在印巴戰爭中分別支持敵對雙方,從而徹底決裂。儘管同為共產政權,但在接下來的 18 年中,中蘇兩國更像對手而非夥伴。在此期間,兩國軍事合作陷入停頓。直到 1989 年,因為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衰落和中共在天安門屠殺後的政治孤立,兩國才重新開始軍事合作。
1990 年代兩國關係恢復後,中國共產黨依賴俄羅斯的對外軍售來現代化解放軍過時的裝備。美國在 1991 年波斯灣戰爭中的軍事成功,讓解放軍戰略家們大開眼界,從而引發了重大軍事改革,也使俄羅斯的裝備和技術更受歡迎。此外,解放軍於 2003 年開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架構內的多邊軍事演習,並於 2005 年開始參加與俄羅斯武裝部隊的雙邊演習。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雖然解放軍仍然是中共重要的權力工具,但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才是首要目標,也是政治領導層的主要關切焦點。「富起來」是這一時期的口號,並隨著 2012 年習近平當選中共總書記而結束。習近平時代的口號是「強起來」;解放軍在中共對中國未來的規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毛澤東關於「誰擁有軍隊,誰就擁有政權」的論斷對於實現「中國夢」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ムム習近平目標的核心理念ムム再次具有重要意義。
解放軍對習近平計畫的重要性,體現在其雄心勃勃的改革時程上。解放軍想要在 21 世紀中葉成為與美軍同等級別的世界一流軍隊。解放軍正在訓練和裝備陸、海、空、網路和太空等全領域的新型整合聯合作戰,並大力聚焦於認知戰領域。實現這一目標的一些里程碑是在 2020 年實現機械化(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遲),以及到 2027 年實現全面現代化。後者包括前者以及「信息化」和解放軍實施「智能化」戰爭的能力。「信息化」意味著解放軍必須具備在全領域開展整合聯合作戰的能力,首先是在區域層面,然後是在全球層面。此外,「智能化」的目標要求隨之使用科學技術來發展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已被用於監控中國社會。中共領導層已明確表示,信息化和智能化遠比全面機械化重要,因為解放軍認識到,單純機械化戰爭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科技部門在解放軍改革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將它們視為與軍事不相關的領域。
採用智慧化整合與整合聯合作戰方法,可能會帶來一場軍事革命。這意味著解放軍可以摒棄西方的戰爭理念,更傾向於中國傳統戰略方針。解放軍的目標將不再是像典型西方概念那樣,單純加速自己的觀察、調整、決定、行動(observe-orient-decide-act ,OODA)循環,並在戰場上擊敗對手。其目標將是操縱對手的整個觀察、調整、決定、行動循環,從而在武力對抗發生之前「贏得戰爭」。如果解放軍能塑造對手的認知和定位,就能影響其決定、行動和反饋循環。貫徹這一思想ムム將軍隊理解為系統,並將戰爭概念化為這些系統之間的對抗ムム意味著可以不戰而勝,或者決勝於戰鬥開始之前。這種觀念上的革命性變化,意味著回歸孫子的戰略方法,並摒棄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關於決定性戰役價值的通常解釋。
這些概念性討論對俄中軍事合作的發展也有影響。2015 年的「中國製造 2025」計畫和 2020 年的「雙循環」構想,已經闡明中國強大科技產業的重要性。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成為領導者的雄心壯志,反映在與科技產業密切相關的軍事工業上。高科技產品國產化的目標,同樣適用於中國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工業正經歷快速現代化,並且實現了更高的自給自足和自主性。因此,中國對俄羅斯對外軍售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目前,雖然中國主要從俄羅斯進口飛機引擎,然而國內的航空工業正在迎頭趕上。此外,由於中國的技術和裝備複製及逆向工程、盜竊智慧財產權和工業間諜活動(如中國對俄羅斯軍火公司的網路攻擊),使現有的中俄關係和軍事合作變得緊張。
自 2003 年以來,軍事演習成為中俄軍事合作的第二大支柱,兩國至少舉行了 79 次雙邊和多邊訓練活動。
在俄羅斯緩解了政治孤立的狀況,並獲得了宣傳其軍事裝備機會的同時,解放軍獲得了在各種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並從更有經驗的俄國軍方學到了戰術和程序。隨著俄羅斯技術領先優勢的縮小,以及俄軍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明顯不佳表現,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獲得的實際利益將會減少。在 2022 「東方」
(Vostok)演習中,解放軍首次只使用中國製裝備進行訓練。一旦中國生產的軍事裝備與俄羅斯的裝備相當或更勝一籌,解放軍就可以利用多邊演習來推廣自己的裝備,從而與俄羅斯競爭。這將再次對雙邊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對外軍售是俄羅斯政府僅次於自然資源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雙邊、多邊演習的共同利益,很可能僅限於向美國及其區域盟國、合作夥伴發出政治和戰略信號,以及緩和中俄之間的緊張關係。
俄中軍事合作似乎正處於一個臨界點,並將逐漸走向衰退。烏克蘭戰爭證明,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較為傳統的戰爭理念上。儘管俄羅斯在入侵前的欺敵作戰符合中國對未來戰爭的思考方向,但莫斯科對烏克蘭當地情勢的錯誤評估,以及對認知戰場準備的不足,表明俄羅斯尚未達到那個境界。由於俄軍無法滿足抗美榜樣的期待,並且俄軍事工業技術領先優勢日益縮小,中共不會在這些領域投入太多來強化合作。然而,除非俄羅斯越過中國的紅線,比如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否則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不會因此而終止。但這種合作將僅僅是象徵性的,只是為了在政治層面上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西方ムム而俄羅斯很可能成為兩國關係中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