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合夥人

調查顯示:東南亞已做好因應自然災害的準備

美國之音

東南亞是世界上最容易發生災害的地區之一,但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該地區居民認為自己最有能力因應自然災害。

蓋洛普公司(Gallup)為「勞埃德船級社基金會」(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所做的調查發現,由 10 個會員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在減少災害風險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區域方法包括早期預警系統、擴大社區參與與合作、以及獲得災害融資。

蓋洛普公司研究顧問班尼迪克.維格斯(Benedict Vigers)說:「東南亞在備災意識方面的成功與以下因素有關:受災害影響的風險較高、從個人到整個社會的復原能力相對較強;以及該區域在更廣泛的災害風險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投資。」

該區域位於所謂的「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沿線,這是一條長達 4 萬公里的地震不穩定帶,涵蓋地球上 75% 的火山,並引發 90% 的地震。 雖然東南亞國家對自然災害有所準備似乎合乎邏輯,但這種推理並不總是適用。 維格斯告訴美聯社:「頻繁接觸危險並不是決定人們準備程度如何的唯一因素。」

在東南亞,4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五年中經歷過自然災害,而在南亞有 36% 的受訪者表示同樣如此。 但是 67% 的東南亞人認為自己在保護家人方面準備最充分、62% 制定了應急計畫,相比之下,南亞人的這一比例分別為 49% 和 29%。

位於英國的全球安全慈善機構「勞埃德船級社基金會」高級募款經理埃德.莫羅(Ed Morrow)表示,針對東南亞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財富並不是救災和備災的決定性因素。

他表示,東南亞「在備災方面顯然有很多值得世界借鏡的地方」。

約 87% 的菲律賓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五年中經歷過自然災害,這一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國家。

該國也是擁有災難計畫的家庭比例最高的前四個國家之一。 這四國都位於東南亞:菲律賓(84%)、越南(83%)、柬埔寨(82%)、泰國(67%)。

這些數據來自每兩年進行一次的「世界風險民意調查」(World Risk Poll),2023 年的調查結果於 2024 年 6 月公布。 調查的問題集中在自然災害上,而不包括 COVID-19 疫情。

莫羅說:「我們的目的是,政府、監管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國際機構應該利用這些可免費獲取的數據,為制定政策及干預措施提供資訊、確定目標,從而使人民更加安全。」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