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米・溫・伯德博士(Dr. Miemie Winn Byrd)
儘管許多分析人士在緬甸爆發武裝反抗以求恢復民主之初,認為軍政府「大到不能倒」,但緬甸軍政府現正瀕臨崩潰。 軍政府在 2021 年 2 月的政變中奪取政權,但分析人士稱,反抗聯盟正在進行的「1027 行動」(Operation 1027,因其啟動日期為 2023 年 10 月 27 日而得名)已使軍政府的勢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
軍方最近失去了撣邦山區城鎮臘戍(Lashio,人口約 15 萬)的東北指揮部,這凸顯了軍政府已岌岌可危。 反抗聯盟已經解放了 75 個城鎮,且正在為解放另外 75 個城鎮而戰鬥,並包圍了另外 105 個城鎮。 據民主力量「民族團結政府」(NUG)的國防部稱,截止 2024 年 8 月中旬,全國 352 個城鎮中只有不到 100 個(佔全國的 28%)仍處於軍政府控制之下。
這場衝突的意外轉捩震驚了那些最初低估反抗力量的國家,其中包括孟加拉國、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和泰國等鄰國。 這些國家誤判了緬甸長達十年之久的民主轉型所帶來的影響,並固執地高估了軍方實力。
這場衝突打破了人們對軍隊實力強大的幻想。 儘管軍政府擁有更多資源,且一度令人畏懼,但該政權正被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se Forces)和少數民族武裝組織(EAO)壓制。
反抗運動的韌性和有效性歸功於五個因素:
歷史性合作: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與民族團結政府結成了史無前例的聯盟,將作戰經驗與戰略洞察力相結合。
叛逃:大量軍人與文職人員叛逃,為反抗組織提供了重要內部資訊,削弱了軍政府的行動能力。
民眾支援: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援對於維持、擴散反抗運動至關重要。
僑界動員:旅居世界各國的僑民動員起來提供支持和資源,進一步加強了反抗運動。
女性參與:女性在反抗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數估計佔反抗力量的 60%。
與其他鄰國一樣,中國最初也預計緬甸軍方的火力優勢能確保其主宰地位。 北京與軍政府接觸,並施壓北方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要求其保持中立。 然而,由於在緬中邊境湧現出大量有軍政府背景的詐騙中心及其相關犯罪活動,中國立場隨後出現轉變。 上萬人(主要是中國人)被挾持到詐騙中心,並被強迫從事網路詐騙。
由於犯罪活動危及中國利益,中國不再向「三兄弟聯盟」(Three Brotherhood Alliance,3BHA)施加壓力以阻止其發起「1027 行動」攻擊軍政府在緬中邊境的前哨。 該行動解救了數千名人口販賣受害者,鼓舞了其他反抗組織,使勢頭轉向有利民主聯軍的一面,並改變了北京對軍政府生存能力的看法。
然而,中國隨後再次向三兄弟聯盟施壓,要求他們同意在 2024 年 1 月停火。 軍政府隨即違反了停火協議,而中國一直無法強迫該軍隊遵守協議。
從歷史上看,與軍政府的停火協議只是戰術性停頓,而非真正努力致力於和平。 這種施壓策略助長了緬甸人民對中國的不信任。
雖然中國現在似乎懷疑軍政府的勝算,但仍不願全力支援民主運動。 北京正向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大將施壓,要求其下台,並繼續主張根據緬甸 2008 年版憲法舉辦一次由軍方主導的選舉,以作為退出戰略。
緬甸人民在政變伊始就反對 2008 年版憲法,因為該憲法賦予軍方所有權力,並保留 25% 的國會席次給軍方。 民調顯示,超過 90% 的民眾認同軍方退出政治,並由文官控制武裝部隊。
臘戍指揮部失守後,軍政府指責中國為三兄弟聯盟提供了致命武器支援。 此外,軍方還試圖進一步煽動反華情緒,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主要由果敢華裔組成,且為三兄弟聯盟成員)描繪成北京的代理侵略部隊。 軍政府在仰光和曼德勒組織了反中抗議活動。
與此同時,旅居世界各地的緬甸僑界民主人士也抗議北京對 2008 年版親軍政府憲法、以及維繫獨裁政權的支持。
如果北京認為軍政府舉辦的選舉能夠恢復穩定,那麼其似乎與緬甸人民的情感格格不入。 中國試圖合縱連橫各方的做法,很可能會使其陷入得罪各方的不利處境,從而加劇緬甸民眾的反華情緒。
從長遠來看,順應緬甸人民的意願、降低對民主的抵觸情緒、以更務實的態度解決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才符合中國在緬甸的利益。
退役美國陸軍中校米米.溫.伯德(Miemie Winn Byrd)是夏威夷井上健 – 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