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東北亞 (NEA)衝突/緊張局勢

中國的經濟困境使習近平的政策蒙上陰影

論壇成員

分析人士稱,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的經濟持續低迷,第二季增幅放緩至 4.7%,低於第一季的 5.3%,也低於預期。

同時,鑑於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Xi Jinping)的雄心是使中國在製造業、技術領先地位和軍事力量方面超越美國及其盟國,許多分析人士懷疑中國能否輕易糾正其發展方針以緩解該國公民的經濟困難。 該政權缺乏透明度,這使人們的擔憂加劇。

法國信貸機構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姚煒(Wei Yao)表示,中國經濟正呈現「嚴重失衡」。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她在 2024 年 7 月的研究報告中寫道:「中國經濟在外部需求和供應的推動下步履蹣跚,而內需市場仍然非常低迷。」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分析人士將經濟衰退歸咎於房地產崩潰、消費者支出疲軟以及與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貿易緊張局勢加劇,而這在很大程度上由習近平的政治和領土侵略造成。

根據專門研究中國房地產的智庫科研(Keyan)稱,過去幾年間,至少有 50 家中國開發商,包括一些國內最大型的開發商,拖欠了總計數千億美元的國際債務,超過 50 萬人失業。 房地產及相關產業先前約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 25%。 同時,根據新聞報導,中國各地有超過 2,000 萬套新房售出,但從未完工,導致買家動彈不得。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各省份還背負著總計數兆美元的債務。 觀察員報告稱,債務利息導致地方政府無法提供服務並支出以滿足公民的需求。

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已經蔓延到銀行業。 2024 年 5 月,《經濟學人》(Economist)報導稱,中國銀行體系中 3,800 家銀行機構(佔中國銀行體系的 13%,資產總額約 236.25 兆新台幣(約 7.5 兆美元))正處於危險之中。 分析人士表示,在 7 月的一周內,有 40 家銀行消失,這可能預示著更多問題。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名為遼寧農商銀行(Liaoning Rural Commercial Bank)的銀行接管了其中 36 家銀行。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不針對系統性弱點進行透明的改革,中國的銀行業仍面臨風險。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分析人士主張採取更多刺激措施來重振支出,並進行經濟改革以恢復私部門的信心。

《華爾街日報》稱,7 月下旬,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小幅削減了中期貸款便利(銀行可以向個人和企業提供貸款的利率),進而放鬆貨幣政策。

然而,許多經濟學家懷疑該措施能否有效解決中國經濟和身陷困境的金融業根深蒂固的問題。 鑑於中國的債務負擔和失去更多外國投資的風險,他們也懷疑是否會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對先進製造業的大量投資加速了通貨緊縮。

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唐納德・洛(Donald Low)於 2024 年 7 月的《外交家》(Diplomat)雜誌上寫道:「即使中國製造商具有高度競爭力,且國家出口成長依然強勁,但這也不足以抵消內需市場疲軟的影響。」

獨立記者西蒙娜・高(Simone Gau)本月在國會山報(The Hill)網站上寫道: 「中國經濟狀態的發展表明,中國經濟可能正在脫離習近平的控制。在嘗試重振經濟失敗後,有跡象表明習近平正在轉向更深層次的計劃經濟,以尋求解決這些問題。」

唐納德・洛質疑習近平以國家主導的社會工程產業政策方法是否有效。

他在《外交家》中寫道:「在政策是由高層的意識形態指令驅動,而非市場訊號驅動時,往往會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他列舉了中國監管機構在 2020 年底對網路產業(包括電子商務、遊戲和消費金融)的打擊,導致市場市值損失超過 60%。 他還指出,中共的 COVID-19 政策從嚴格遏制轉向突然放鬆控制措施,並透過抑制消費和增加儲蓄產生了類似的經濟結果。 唐納德・洛寫道:「因此,中國從未出現過幾乎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在 COVID-19 疫情之後出現的反彈。」

國家的混合訊號和突然的政策轉變加劇了市場衝擊,抑制了消費者信心,使企業和個人難以做出長期規劃。

唐納德・洛寫道:「政府若更以意識形態為導向,執迷於尋求安全,則可能會造成不確定性和波動,並推遲經濟復甦,而無法缓解經濟免受外部衝擊並增強其彈性和韌性。」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