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 (NEA)氣候

不顧環保問題,中國準備在深海底開採貴重金屬

論壇成員

儘管人們普遍擔心挖掘馬鈴薯大小的多金屬結核、以及其他有價值的礦藏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仍希望開採深海岩石。這些岩石含有亟需的金屬,包括鈷、鋰、石墨以及電動汽車電池、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噴射引擎的其他重要成分。

雖然中國已是世界上許多金屬的最大供應國(部分是透過不擇手段的陸地採礦手法),但其仍希望透過對國際深海採礦法規施加影響,進而主導供應鏈。 與此同時,目前對在海面下數千公尺處採礦尚未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 人們對如何最有效地減輕深海環境危害知之甚少;例如,攪動大量沉積物雲可能造成有毒重金屬擴散,而採礦噪音和光線則可能損害海底棲息地。

2024 年 7、8 月在牙買加京斯敦(Kingston, Jamaica)舉行的「國際海底管理局大會」(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 Assembly)上,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說:「現在我們正處於十字路口。」 國際海底管理局於 1994 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成立,其任務是保護深海環境免受有害活動的影響,並制定包括監管、環境和財務規範在內的採礦法規。 惠恕仁說:「關於深海海底及其對地球的重要作用,我們需要瞭解的地方還很多。」

2024 年 8 月,據位於倫敦的環保智庫「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報告,加拿大、法國、德國、瓜地馬拉、愛爾蘭、宏都拉斯、瑞典、吐瓦魯和英國等 30 個國家呼籲暫停或禁止深海採礦。 其他國家和公司,包括中國及其國有企業,都渴望在海底勘探貴重金屬。美國雖然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但尚未批准該條約,因此以觀察員身份監督國際海底管理局的討論。

國際海底管理局已經批准了至少 30 份許可證用於勘探約 140 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田、海底塊狀硫化物(熱液噴口周圍的地層)和水下山脈富含鈷的結殼。 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2023 年 10 月報導,大部分許可證用於測試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廣闊區域(名為「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 」[Clarion-Clipperton Zone])採集結核的方法。 據估計,該區域的鈷和鎳儲量分別是陸地儲量的六倍和三倍。

中國擁有的深海勘探許可證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 海底採礦能夠強化中國主導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的企圖。 據《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 2024 年 8 月報導,中國擁有全球 77% 的精鍊鈷、65% 的化學鋰和 91% 的電池級石墨。

然而,環保人士和人權倡議人士對北京的陸地採礦行為提出了批評。 他們擔心,中國的低環保標準和糟糕的資源管理實踐會延伸到深海。

科學家和環保人士擔心,重型機械會蹂躪海底,洋流會將採礦產生的廢棄物沖散。 與此同時,被泵送到海面進行壓碎提取的岩石將被傾倒回海洋,形成破壞性的沉積物羽流。 據「對話地球」組織稱,專家們擔心,如果沒有適當的監管和對其環境後果的充分認識,海底採礦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深海管理倡議」(Deep-Ocean Stewardship Initiative)是由深海管理專家組成的全球網路,其創始人麗莎.列文(Lisa Levin)對《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說:「深海大多尚未被勘測和開發。」 「大多數潛在採礦區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尚未經描畫,因此我們無法有效管理採礦等任何破壞性活動。」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