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成員
臺灣的民主有助於確保臺灣海峽、整個印太地區和全球的穩定。 在 2024 年 1 月的大選中,該自治島嶼的三位總統候選人都發誓要維持兩岸現狀。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Lai Ching-te)於競選期間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寫道:「儘管軍事和經濟挑戰增加,但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務實和一致性。」他強調,維持現狀符合臺灣和國際社會的最大利益。
影片來源:臺灣軍事新聞通訊社
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聲稱其對臺灣擁有主權並威脅以武力吞併臺灣,並加大了經濟和軍事脅迫的力度,臺北的主流政治立場增強了臺灣選民維護和平的意願。
北京當局的灰色地帶戰略包括在臺灣附近部署軍用飛機、軍艦和準軍事巡邏隊、實施旨在損害臺灣金融體系的貿易措施,以及進行資訊操縱活動和網路攻擊,這一切都在選舉期間加劇。
將中國與臺灣分隔開來的 180 公里寬臺灣海峽(Taiwan Strait)對於全球商業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在臺灣的衝突將導致嚴重的傷亡、重創區域經濟,並導致全世界損失其約 10% 的國內生產毛額。 為避免這種結果,台北當局採取與全球合作夥伴一致的作法。 包括日本、菲律賓和南韓在內的鄰國一再呼籲維持現狀。 美國反對臺灣海峽兩岸的任何片面改變,這是其「一個中國」(One China)政策的一部分,該政策在 40 多年來協助維護地區穩定。 根據 1979 年通過的《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美國同意向臺灣提供維持自衛所需的資產和服務。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等組織也強調維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同時,賴清德承諾繼續加強臺灣對中國敵對行為的威嚇,稱自衛是臺灣安全的基石。 他在《華爾街日報》上寫道,過去八年,台北當局增加了國防預算,改革徵兵制度並強化了軍事能力。
賴清德補充道:「我將尋求與夥伴和盟友加強合作,特別是在訓練、部隊重組、民防和資訊分享方面。」
儘管部分分析人士表示,北京當局可能會選擇針對賴清德的勝選做出軍事回應,但其他人指出,國內問題可能使中國共產黨(Chinese Communist Party)總書記習近平(Xi Jinping)不願意面臨衝突的風險。 習近平「忙於國內事務,其經濟疲軟、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且軍隊內部貪腐根深蒂固。」外交政策專家萊恩・哈斯(Ryan Hass)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撰文寫道。
賴清德一再表示,他贊成與中國重啟對話,以結束習近平近十年來拒絕與臺灣領導人溝通的情況。
根據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的報導,賴清德在勝選前稱「我們的大門將永遠敞開,在平等和尊嚴的原則下與北京接觸。」 「我們已經準備好,並願意為了臺灣海峽兩岸的人民而進行接觸。 和平是無價的,戰爭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