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美國及其盟國、合作夥伴正在加倍努力,強化整個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為維護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其集體舉措包括投資安全、有韌性的科技生態系統,以強化共享價值觀。美國也持續支持盟國、合作夥伴的國防與安全能力,以強化區域嚇阻力和抵禦脅迫的能力。
基於價值觀的科技生態系統
《印美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ndia-United States Initiative on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iCET)體認到地緣戰略挑戰與科學進步的交集,並致力於建立兩國能力。
美印商會(U.S.-India Business Council)會長阿圖爾.凱沙普(Atul Keshap)對位於印度孟買的智庫梵門閣(Gateway House)說:「我們迫切須要共同合作,以確保像印度和美國這樣的自由、獨立、民主的國家在這些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在科技世界日新月異的時候,以免⋯⋯這些科技被用來削弱我們的自由。」
《印美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透過在 2022 年啟動該倡議,兩國確認民主價值及對人權的普遍尊重應貫徹於技術設計、開發、治理之中。為此,印美兩國承諾強化學術、產業、政府和國防領域的創新夥伴關係。《印美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在促進合作和強化印度國防能力方面的最早進展之一,是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航太部門與印度國營企業印度斯坦航空(Hindustan Aeronautics)達成協議,共同生產 F414 噴射引擎。
該協議還包括經美方批准的技術移轉,以使印度有能力生產先進引擎,並有助於印度建設國內能力。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印度專案主任暨資深研究員坦維.馬丹(Tanvi Madan)在該公共政策學會的「美元與理智」(Dollar and Sense)播客中說,此舉代表著「對兩國關係的世代性投資」。
馬丹表示,儘管印美兩國之間的戰略貿易和技術合作由來已久,但 《印美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創建了一個架構,以服務雙方在國防工業領域、研發、半導體供應鏈可靠性,以及太空領域發展等方面的合作ムム「全方位的創新」。
《印美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的其他條款還包括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印度太空人提供培訓、強化印度的商業航太參與、降低美國高效能運算技術的出口門檻,以及強化印度在半導體生產領域的地位。
在該倡議成形後的數月內:
- 2023 年 3 月,兩國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對半導體任務組提出的建議進行審查、檢視。
- 2023 年 6 月,首屆印美戰略貿易對話(India-U.S. Strategic Trade Dialogue)登場,旨在簡化出口管制機制。
- 2023 年 6 月,印美國防加速生態系統(India-U.S. Defense Acceleration Ecosystem)峰會在華盛頓啟動,旨在加速國防領域的共同生產與開發。
共享展望
2022 年,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啟動了「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IPMDA)。四方安全對話(Quad)各夥伴國正在為該區域各國提供新興技術和培訓,以提供有關沿海水域的即時資訊。
2023 年,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建設更堅韌的印太安全架構 」(Building a More Resilient Indo-Pacific Security Architecture)論壇上,美國國防部負責南亞和東南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琳賽.福特(Lindsey Ford)說:「其重點是為該區域帶來實用的公共產品ムム我們該如何開始在海洋空間建立一個共同的運作景象。」
衛星技術為合作夥伴國提供了一個共享的鳥瞰視角,藉此可強化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加快人道主義或自然災害的援助,並加強打擊非法捕魚活動。例如,商業衛星提供的數據可以讓用戶追蹤那些已關閉、被篡改、或未安裝識別監視系統的船隻。「技術已發展到你基本上無法再在暗中做這些事情的程度。」福特說。「因此,正如⋯⋯這句話所言,『讓我們看到同樣的東西,讓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讓所有國家都無法否認實際發生了什麼。』」
根據美國國務院,透過論壇漁業局(Forum Fisheries Agency),澳洲和日本已帶頭強化太平洋島國(Pacific Islands)的海域意識(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2023 年 7 月,數據分析公司「鷹眼 360」 (HawkEye 360)表示,澳洲已與該公司簽訂合約,為論壇漁業局提供偵測及防止非法捕魚活動的工具與訓練。
印度正在透過其位於印度洋區域的資訊融合中心 (Information Fusion Centre)建設海域意識能力。該中心成立於 2018 年,旨在透過建立一個促進合作的資訊中心來強化海上安全。
據《國防獨家新聞》(DefenseScoop)網站報導,自「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啟動以來,美國已與東南亞夥伴國合作獲取衛星數據,以便更快、更準確地洞悉海洋領域。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告訴《國防獨家新聞》:「我們將繼續與整個區域的創新者合作,完善我們的方法,並針對海領意識問題制定創新解決方案,包括透過舉辦技術挑戰活動。」
推動安全升級
菲律賓透過國防現代化計畫意圖強化嚇阻力,並建設抵禦脅迫的能力,尤其是在南海。在該海域,好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曾將菲律賓海巡署(Philippine Coast Guard)的船隻作為攻擊目標、騷擾漁民、擾亂研究任務,並阻礙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的能源探勘。菲律賓正與結盟逾七十年的美國合作,共同確定未來五至十年的優先防禦平台、共享防禦投資,以及制度性能力建設。
據路透社(Reuters)2023 年報導,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已將雷達系統、無人機、軍用運輸機以及海岸與防空系統列為菲律賓的優先事項。兩盟國正計畫為菲律賓空軍採購多功能戰鬥機,美國也將協助向馬尼拉提供軍用直升機。美國國防部還將在 2023 年撥款 32 億多新臺幣(1 億多美元),用於《加強防務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
EDCA)下,位於菲律賓的新增及舊有軍事基地之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地點是菲律賓接待美國輪換駐軍處。
《加強防務合作協議》所列地點支援兩盟軍之間的聯合訓練、演習和操作互通性,還支援菲律賓民政部門主導的備災、救災能力。美國還承諾透過強化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防救能力建設、安全供水、教育、醫療保健、永續漁業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能源安全等各種活動,來補充與該協定相關及其他計畫。在此之前,美國已於 2022 年向菲律賓提供了 2.4 億新臺幣(750 萬美元)贈款,用於補充海上執法,並升級菲律賓海巡署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
2023 年,菲律賓外交部長恩里克.馬納羅(Enrique Manalo)在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舉辦的活動上表示,菲美同盟「是對 1945 年後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之共同承諾⋯⋯總體上,這一秩序使各國及其公民得以在和平環境中繁榮發展。」
他表示,巨變中的地緣政治現實要求兩盟國考慮未來合作夥伴關係的新戰略。此合作夥伴關係「對於促進菲美兩國人民的利益、兩國的共享價值觀,以及兩國維護全球秩序的共同目標至關重要。而全球秩序必須保持穩定,必須允許各國在變革中和平繁榮」。
支持自我防衛
日本正面臨其領導層稱之為二戰以來最複雜的安全環境,因此日本的防衛承諾不斷擴大。東京的安全政策提到,北韓持續發展彈道飛彈和核武器,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禁止該計畫的決議。近年來,日本在編列創紀錄的國防預算的同時,也指出中國軍力不斷提高、北京缺乏透明度,以及在海空領域的持續侵略行為。恐怖主義和網路攻擊的威脅更加劇了東京擴大自衛能力的必要性。
在這些努力中,日本最著重的是開發包括遠程飛彈在內的遙攻防禦能力(standoff defense capabilities),以及完整的防空與飛彈防禦資產。日本和美國已承諾為此開展合作。華盛頓稱該舉措為一個重大發展,可以強化同盟嚇阻力,並因應變化中的區域及全球安全挑戰。
美國領導層對日本計畫在未來幾年將國防開支增加一倍的決定表示讚揚。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密利(Mark Milley)上將於 2023 年訪問東京時表示:「我認為,一個強大的日本、一個軍力強大且與美國等國家結成緊密同盟的日本,將對嚇阻戰爭有極大助益。」
美國空軍已在東海部署了 MQ-9 死神(Reaper)無人機。新成軍的第 319 遠征偵察中隊(319th Expeditionary Reconnaissance Squadron)在日本南部的鹿屋航空基地(Kanoya Air Base)駐紮一年,負責監視中國在該區域日益頻繁的海洋活動。2023 年 10 月中旬,日本防衛大臣木原稔(Minoru Kihara)表示,該中隊及其無人飛行載具將於 2023 年移防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ir Base),以使 MQ-9 更方便進出該區域,並有更多時間執行情報、搜尋和偵察任務。」
「隨著安全環境日益嚴峻,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的嚇阻和應對能力,包括情報搜集能力。」他說。
同時,日美兩國宣布將合作開發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飛彈能力,以攔截極音速武器。此種飛彈可以在飛行途中改變航向,從而增加反擊難度。日本防衛省表示,研發工作將於 2030 年代中期完成。
建立可信嚇阻力
四十多年來,美國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臺灣的防禦能力。中國聲稱這個民主治理的島嶼為其領土,並威脅以武力吞併臺灣。美國始終關注臺灣海峽ムム一條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的國際水道ムム之和平穩定,並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此即美國「一個中國 」政策的指導思想。該政策承認北京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對臺灣的地位不持立場。美國的《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承認,任何決定臺灣未來的非和平舉措ムム無論是透過武力或脅迫ムム都會威脅到該區域的和平安全。因此,這項於 1979 年通過的法案要求美國「使臺灣能夠獲得數量足以使其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
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對臺灣的軍事援助主要集中在幫助臺灣建立防衛能力上。美國官員借鏡烏克蘭對俄羅斯 2022 年無端入侵的反應,強調要建立一支能夠擊退來犯之敵的軍隊,即便攻擊是來自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之一。此種「豪豬」 (porcupine)戰略旨在使臺灣成為一個對入侵者來說過度痛苦的目標。據《紐約時報》報導,臺灣近年來購買的那些美製機動火箭平臺、F-16 戰鬥機、反艦飛彈等,最適合用來擊退來犯之敵。
在加快臺灣國防採購的基礎上,美國於 2023 年同意向臺灣移交 110 億新臺幣(3.45 億美元)的裝備。據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報導,除情報和監視裝備外,已批准的移交還包括攜行式防空飛彈。這種可移動武器有助於軍隊抵禦裝備更好的來犯之敵。2023 年度國防資產移轉是美國 320 億新臺幣(10億美元)授權計畫的一部分。同年,美國承諾為的國防採購提供 43 億新臺幣(1.35 億美元)贈款。自 2019 年以來,美國已宣布向臺北出售超過 6,711 億新臺幣(210億美元)的武器。
「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關鍵之一是可信的嚇阻力。」
2023 年 9 月,美國負責區域安全的副助理國務卿米拉.雷斯尼克(Mira Resnick)對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Armed Services Committee)說。「與我們的長期政策一致,我們集中精力強化我們的合作,以在未來數月、數年內強化臺灣的防禦和嚇阻力。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但臺灣的防衛能力必須改變。」
多樣的需求,多樣的解方
與印太區域盟國及夥伴的其他合作包括:
- 美國承諾為藍色太平洋國家(Nations of the Blue Pacific)的專案計畫提供資金,以減輕氣候變遷對他們的影響、支持經濟成長,並打擊非法捕魚。這是美國於 2023 年 5 月宣布的 2,301 億新臺幣(72 億美元)投資計畫的一部分。
- 推動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協)的合作,包括一項為潛在領袖人才提供教育和職業發展機會的獎學金計畫。
- 與澳洲、英國合作研究人工智慧、自動水下作戰、網路防禦、電磁戰、極音速武器、以及量子計算等先進能力。
- 透過參與、演習強化與日本、南韓的三邊同盟關係。美國官員稱,此一夥伴關係有助於區域穩定,因為其進一步推進了對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的承諾。
美國國防部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伊利.瑞特納(Ely Ratner)在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2023 年一次活動中說,該區域多樣的合作形式是為滿足盟國及合作夥伴同樣多樣的需求所量身打造。
「這不是美國對印太的願景。」他說。「這是日本、太平洋島國、澳洲、南韓⋯⋯所表達的共同願景,即一個自由開放、不受脅迫,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的區域。誠然,對於不同的盟國與合作夥伴,我們有不同的互動模式與工具組合。但我認為各國之間有著密切的協調,我們與我們的合作夥伴患難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