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叛軍攻擊事件暴露中國言辭偽善、未能保護全球公域
論壇成員
自 2023 年 11 月中旬以來,與伊朗有聯繫的胡塞叛軍已在紅海和印度洋西北部攻擊了商船 50 多次。 據新聞報導,他們以葉門為基地,於 2024 年 2 月擊沉了一艘船,並於 3 月殺死 3 名船員、另外致傷 4 人,並且已損壞 20 多艘船隻。
攻擊事件引發了一場國際航運危機,迫使數百艘船隻繞道非洲南端,導致企業、消費者和各國遭受巨大損失。
2023 年 12 月,美國發起了「繁榮衛士行動」(Operation Prosperity Guardian),這是一個現有 20 多國參與的聯盟,旨在保護穿越紅海咽喉要道的商船。該咽喉要道連接地中海和印度洋,以及蘇伊士運河和非洲之角。 歐盟海軍也創建了「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旨在保護紅海和亞丁灣地區的貨物運輸。 根據數位出版物《突破防禦》(Breaking Defense)報導,印度等其他志同道合國家也向該地區部署了軍艦。
保護國際海上運輸線(SLOC)和咽喉要道是美國及其盟國與夥伴的優先安全考量。 他們共同致力於保護全球公域,開展例行演習和其他安全活動,以確保關鍵水道對貿易保持開放、並免受敵對行為的影響。
叛軍在紅海的攻擊表明為什麼保護海上運輸線(包括整個印太區域)對全球安全至關重要。 例如,如果對手或惡意行為者試圖破壞或封鎖印太區域的咽喉要道,其後果可能會破壞商業活動、並威脅安全。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戰爭學院(U.S. National War College)副教授道恩.墨菲(Dawn Murphy)博士在一場論壇的開場辭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對該區域的國際安全貢獻甚微,儘管其聲稱 「不贊成破壞行為」。該論壇由非營利性教育組織「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主辦,主題為中國在紅海所扮演的角色。
3 月初,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帕特・萊德(Pat Ryder)空軍少將說:「雖然我們歡迎中國發揮建設性作用,但據我所知,現階段他們還沒有提出或開展任何行動來協助保護海員或國際航運。」
美國中央司令部(CENTCOM)表示,當月晚些時候,胡塞叛軍向一艘由中國擁有和營運的油輪發射了五枚反艦彈道飛彈,「儘管他們先前曾聲明,不會在紅海或亞丁灣攻擊中國船隻」。
中央司令部表示,一枚飛彈擊中懸掛巴拿馬國旗的船隻「黃埔號」(M/V Huang Pu),造成輕微損失,但沒有傷亡報告。
根據《突破防禦》報導,儘管歐洲和印太之間約 40% 的貿易要經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但中國並未支持包括「繁榮衛士行動」、「阿斯皮德斯行動」在內的任何保護商業航運的軍事聯盟。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北京 53% 的石油從中東進口,但主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送,所以其石油進口並未受到影響。
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海軍艦艇反而曾護送中國商船通過紅海。
分析人士表示,在「黃埔號」遇襲之前,中國船隻似乎像往常一樣運營,幾乎不用擔心過境受阻。 據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2024 年 1 月報導,事實上一些在他國註冊的船隻升起了中國國旗或修改了識別數據,以表明其是中國船隻,從而防止成為襲擊目標。
據《海上犯罪》(Maritime Crimes)網站稱,當月,一名胡塞叛軍發言人保證中國和俄羅斯船隻能「安全通過」蘇伊士運河,只要這些船隻的貨物與以色列無關。 分析人士表示,這一保證可能會降低北京和莫斯科的航運保險成本,從而為他們帶來優勢。
據《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報導,甚至連中國分析人士都認為,中國可能從西方航運遇襲中獲得其他方面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肖雲華(Xiao Yunhua)在社群媒體平台「抖音」(Douyin)上說:「胡塞武裝已經把原來對以色列的封鎖變成了對整個西方的封鎖。」
肖雲華表示,這些攻擊使中國能夠推進連結亞洲與歐洲的鐵路。 根據《新聞週刊》報導,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胡塞武裝幫了我們中國一個大忙。」
根據新聞報導,中國尚未譴責胡賽叛軍一再對與以色列、英國和美國相關的商船發動無人機和彈道飛彈攻擊;在美國的敦促下,北京在 1 月終於向伊朗施壓要求其停止攻擊,但尚未取得明顯效果。
安全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中國與其他國家一起保護全球公域,中國船隻遇襲事件可能就不會發生。
2024 年 2 月,大西洋理事會歐洲中心(Atlantic Council’s Europe Center)客座研究員萊奧妮.阿拉德(Léonie Allard)為該美國智庫撰文稱:「北京正在利用美國和歐洲的安全保障來加強自己在海灣地區和印度洋西北部的存在和影響力。」 「當中國在收穫利益並推進自己的目標時,其他國家則承擔著確保海上航線安全的參與和聲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