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2024 年 4 月發生的 7.4 級地震,是一個世代以來震撼台灣島最強烈的地震。專家與官員表示,經過數十年的穩健規劃與準備,台灣得以控制該地震造成的破壞在有限範圍內。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報告,此次震中距離台灣東海岸花蓮約 18 公里;隨後發生一系列餘震,其中一次震級達 6.4,並引發了海嘯警報。
據新加坡 CNA 新聞網報導,4 月 3 日的地震發生一週後,據報導至少有 16 人死亡、1000 多人受傷,「嚴格的建築法規和廣泛的災害應變工作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處長鄧子榆告訴《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建築設計的基本理念是小震無損、中震可修、大震不塌。」
台灣總統蔡英文表示,中央政府「全力以赴,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執行災後復原及振興計畫。」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台灣偶爾會發生被認為能夠造成大範圍嚴重破壞的 7 級大地震。 這座擁有 2,400 萬居民的民主治理島嶼(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心)位於所謂的「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沿線。這是一條長達 4 萬公里的地震不穩定帶,涵蓋地球上 75% 的火山,並引發 90% 的地震。 台灣島東部位於構造板塊邊界和多個構造斷層之上。
4 月的地震是自 1999 年發生的 7.7 級地震(造成約 2,400 人死亡,1 萬人受傷,10 多萬居民流離失所)以來,台灣所遭受的最大地震。 專家們認為,台灣在那次震災後採取了全面的韌性建設措施,從而減少了此次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壞,並減輕了對學校、企業和其他社會功能的破壞。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安全與韌性計畫(Security and Resilience Program)主任兼全球韌性研究所(Global Resilience Institute)聯合主任丹尼爾.奧爾德里奇(Daniel Aldrich)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治理文化的結合,這使死亡人數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政府很早就認識到地震風險的威脅並挹注於各種措施,例如採取了非常嚴格的建築規範。」
公眾意識也很關鍵。
「例如,你會看到很多人在避難所裡。 很明顯他們知道該去哪裡,」奧爾德里奇告訴位於美國大學的《東北全球新聞》(Northeastern Global News)。 「你不會看到有人試圖回家、從傾斜的危險建物或部分倒塌的建物中拿東西。 他們相信從政府獲得的資訊,並與鄰居們協力助人、救人。 因此,自上而下嚴肅因應災害風險的治理結構,與自下而上的結構相結合,從而為台灣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果。」
台北對嚴格建築標準的堅持甚至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聲稱台灣為其領土,並以武統相威脅)的欽佩。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劣質建物和監管不嚴一直被認為是造成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中傷亡人數增加的禍根;中國社群媒體用戶針對台灣建物在四月地震中搖晃但沒有倒塌的影片紛紛評論稱讚。
密蘇里科技大學(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暨地震學家斯蒂芬.高(Stephen Gao)告訴美聯社:「台灣的防震準備工作是世界上最先進之一。」 「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台灣的抗震能力,有助於減輕潛在的災難性破壞和人員傷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