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衝突/緊張局勢

印台關係深化在望

論壇成員

在自治的台灣島以西 4,000 多公里處,有一個潛在嚇阻力量可以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對台灣日益升高的侵略行為。 這就是印度,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有著持久邊界爭端的國家。

印度不僅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還於 2008 年與中國發表過一份聯合聲明,確認其一個中國政策「保持不變」、並且新德里「反對任何違反」該原則的行為。

然而,隨後的公開聲明並不多,因為中國共產黨(CCP)未能基於互惠而支持將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定義為印度一部分的「一個印度」政策。 中共的怠慢表明意味者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爭端持續不斷,北京聲稱該地區為其領土。 這也很可能促成印度改變其對外釋放的訊息。 例如,2022 年 8 月,中國威脅要武統台灣時,印度表示反對片面改變台灣現狀。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坦維.馬丹(Tanvi Madan)在 2024 年 1 月該學會「全球印度」(Global India)podcast 中表示,印中關係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例如印度外交官現在在台北而不是北京接受中文培訓。

其他事態發展直接顯示雙邊關係明顯下滑,包括:

  • 2023 年,北京公布了其最新邊界劃分,聲稱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的一部分。 阿魯納恰爾邦位於 3,380 公里有爭議邊界(即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的東端;解放軍在實際控制線的集結加劇了緊張情勢,並在 2020 年引發了兩國軍隊間的致命衝突。
  • 2022 年,印度指責中國軍事化台灣海峽這一全球貿易的重要通道。 分析人士稱,印度更強硬的口氣可能是其最新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家宋文笛(Wen-ti Sung)告訴《衛報》(The Guardian):「印度知道中國不希望在多條戰線上情勢升級,因此正冒險製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籌碼,即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發難。」
  • 2024 年 1 月,印度台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新德里事實上的駐台大使館)會長曼哈辛.拉克斯曼巴伊.葉達夫(Manharsinh Laxmanbhai Yadav)向台灣新當選的領導人表示祝賀。 儘管中國對賴清德傾向台獨的主張提出了警告,他還是在總統大選中獲勝,使民進黨得以連續執政三屆。 據中央社英文網站「Focus Taiwan」報導,葉達夫說:「我們(印度和台灣)因對民主價值堅定不移的承諾而團結在一起;我相信,透過更緊密的合作,我們可以推進這些共享原則、促進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

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斯德哥爾摩南亞與印太事務中心」(Stockholm Center for South Asian and Indo-Pacific Affairs)主任賈甘納特.潘達(Jagannath Panda)表示,對台灣民主進程的讚揚以及進一步合作的承諾,標誌著印度的一個轉捩點。

2024 年 2 月,潘達在為《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印度對兩岸問題的模糊態度可能會被「一場支持與日本和美國等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建立新型區域架構的運動所取代,目標是對抗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好戰行為」。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