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南亞特輯

人口結構 變化

印度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意味著什麼

珍妮佛.達布斯.斯秋巴(Dr. Jennifer Dabbs Sciubba)博士 | 照片:路透社

印度人口的持續成長和中國人口的持續減少意味著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僅從人口規模來看,我們無法推斷印度的未來;但對其人口動態的深入研究表明,印度領導人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充分利用有利的年齡結構,並最大限度地把握住該國經濟加速成長的機遇。

印度人口如今已達 14.29 億,比 1951 年(也就是印巴分治幾年後)人口普查時的 3.61 億多了近四倍。

這就是大多數人熟知的印度,即生物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在 1960 年代中期訪問該國後所描述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儘管印度人口整體上有所成長,但現今人口動態卻與埃爾利希描述的非常不同。1960 年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近 6 個孩子,但如今平均只有 2 個,低於更替水準。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估計,印度的更替水準(即一位婦女為維持後代人口規模而生育的平均孩子數量)為 2.19。然而,平均數字掩蓋了一些內部差異,印度只有五個邦的生育率高於 2,其中最高的比哈爾邦(Bihar)生育率略低於 3。

印度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象徵了一個全球趨勢。截至 2022 年,71% 的國家生育率低於每位婦女生育 3 個孩子; 而在 2000 年,只有 56% 的國家低於這個數字。

2023 年 4 月,人們聚集在新德里卡爾塔維亞路(Kartavya Path)附近的中央維斯塔大道(Central Vista Avenue)上。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印度人口在該月超過了中國。

印度年齡結構正在改變

除非有大量移民,否則低於更替水準的生育率,幾十年後將使任何國家邁入人口萎縮。中國人口已經開始萎縮;但即使在生育率較低的狀況下,印度人口仍以每月 100 萬的速度成長,而且要到本世紀中葉之後才會開始下降。這是因為印度人口的成長主要是由「人口慣性」(population momentum)所驅動的,意指:即使生育率下降,人口仍能保持成長趨勢,因為生育群體的規模比生育率較高時相對更大(潛在母親更多)。事實上,印度人口之多,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預期它將推動全球人口成長。到 2037 年左右,當世界人口達到 90 億時,印度人口也將達到 16 億。

但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25 年後,印度人口的中位數年齡將約為 33 歲,而現在為 28 歲、
1998 年為 21 歲。在 50 年的時間跨度內增加了 12 歲,僅略低於全球中位數年齡的增幅。從現在起到 2048 年將要生育的人,大多數都已出生,並且他們的生育傾向也已很明顯。由於印度婦女表示她們平均想要兩個孩子,因此生育率可能會呈持續下降的趨勢。考慮到生育群體的規模,加上預期壽命的適度增長,印度人口將在未來 25 年增加 2.3 億。數字相當可觀,然而印度在過去 25 年增加了 4.3 億人口。印度將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年輕的狀態,但進入其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數量在幾年前就已達到頂峰。

在印度孟買一所婦產科醫院,一位母親(左)抱著她的孩子,和其他婦女們一起等待檢查。

難以保障的印度人口紅利

就其人口結構而言,如果政府政策得當,例如投資人力資本,印度就有條件獲得人口紅利——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推動經濟成長。與中國一樣,印度領導人也曾將人口成長放緩視為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並未對人力資本進行同等投資來實現這些目標。識字率、特別是婦女識字率落後於全球平均水準。印度還必須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其嬰兒死亡率之高就是明證。

印度須要抓緊時間。西方國家的生育率因經濟發展而下降,印度的生育率則因計畫生育而下降。這意味著人口變化的速度更快,印度獲得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也更短。60 歲以上人口從 15% 上升到 30% ,西歐用了 75 年的時間。而同樣的變化,印度只需 34 年。

儘管都市化正在穩步發展,但印度仍然是相對農村化的。德里一直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但總體而言,鑑於印度的全球影響力,其都市化進程仍然低於預期。聯合國估計印度的都市化率僅為 33%;相較之下,中國則為 65%。都市化歷來是衡量經濟潛力的關鍵指標,因為它集中了服務、創意和就業機會。因此印度的低都市化水準限制了它的經濟成長。最近的一項研究預測,印度五個主要城市在未來十年內將平均成長 1.5 至 2 倍。印度國家人口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Population)預計,到下一個十年中期,該國的都市人口將從 31.8% 上升到 38% 以上,但這一比例仍然相當低。因此,印度城市有很高的發展潛力,但仍遠遠落後於曲線。

確實存在兩個印度

由於南北生育率和移民率的差異,印度既是一個年輕國家,也是一個高齡國家,是全球人口鴻溝的縮影。印度北部各邦的健康狀況不佳和文盲率較高;而在南部,喀拉拉邦(Kerala)已發現很難為老人生活輔助機構招到足夠員工。當該國必須同時解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口問題時,要確定政策的優先順序將非常困難。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個男性的印度和一個女性的印度。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只有 23% 的印度婦女從事有薪工作,而孟加拉國和中國的比例分別為 37% 和 63%。在印度,大部分婦女就業於於非正規經濟,從而使他們在老年時更可能面臨缺乏經濟保障的風險。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於印度男性,但印度經濟仍以男性為主。為了使印度經濟成長最大化,該國必須更好地協調技能和就業之間的關係。

人口動態將成為印度未來的核心

印度的人口動態為其未來奠定了基礎,但並不能保證人口成長放緩和年齡中位數較高一定會轉化為強勁的經濟成長。同理,也不能保證人口成長放緩會帶來一個更潔淨、更永續的環境。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印度 14 億人的生活水準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提高。這意味著必須為消費提供負擔得起、符合實際的選擇,並且印度可以為其他沿著這條人口發展道路前進,且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示範一條更綠色環保的道路。環境目標若包含對綠色勞動力市場和產業的投資,也可以支持經濟目標。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