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 (NEA)特輯衝突/緊張局勢

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 言行 不一

分析其差異背後的最大挑戰

周景浩(Dr. Jinghao Zhou)博士

中 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外交部於 2023 年 2 月發布了一份關於國際安全挑戰與解方的文件。文件中提出的 《全球安全倡議》(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GSI)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總書記習近平 10 個月前的一次演講,他在那時提出了此一概念。那些質疑中共近期行動的人必須瞭解《全球安全倡議》,並做出適當回應。

從國家安全到全球安全

安全意味著免受威脅與侵略。它可以在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產生經濟、金融、政治、教育、資訊和網路影響。
一個國家的安全是其國力和世界觀的結果。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面臨重大經濟挑戰與國際孤立之下,其工作重點是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作為一黨專政國家,中共的安全觀在其領導人的演講和官方文件中都有明確闡述。毛澤東政權的首要目標是確保中國政治體制的穩定。為實現國內穩定,中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與和平共處。

在後毛時代早期,中共並未在世界範圍內推行其安全倡議。相反,當時的當務之急是發展中國經濟、提高國內生活水準,以避免政治動盪,並維護政府的合法性。在鄧小平的領導下(1978-1997),中國維持了低調的外交政策,目的是改善與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之關係。1990 年,鄧小平向中國官員重申了避免與西方對抗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這項戰略為中共贏得了時間,在沒有重大外來干涉之下推進現代化。在胡錦濤政府 (2002-2012)的領導下,中國保持了高度務實,以國內經濟成長為中心,並透過鼓勵友善、夥伴關係、睦鄰友好的方式培養良好的國際關係。

2010 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年後,習近平上台掌權,並聲稱希望與美國建立新型關係。這一戰略轉變來自他對全球局勢的評估。習近平認為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東升西降」的重大變化。2014 年 5 月,他提出了一個區域安全架構來因應重大挑戰。這顯示了中國超越國界的雄心,也標誌著中國追求與美國一東一西平衡分配全球權力的企圖。

中國於 2019 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闡述了習近平的亞洲安全願景。白皮書指出,美國將外交政策重心轉向印太,採取單邊主義做法、加劇大國競爭、增加軍事開支、加速軍力建設並損害全球戰略穩定。文章稱,有鑑於此,中共不得不重新調整國家安全優先事項以保衛亞洲。中國領導人誓言要在 2035 年之前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與此同時,習近平還採取了措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由於對美國對其國防願景的回應感到失望,他最終與俄羅斯合作,並屈服於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壓力。2022 年 2 月,在俄羅斯無端入侵烏克蘭前不久,習近平宣布中俄友誼 「上不封頂」。中共將俄烏衝突視為制衡美國主導地位的契機,試圖以一個符合其利益的替代性全球架構來改變國際安全秩序。習近平於開戰幾週後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儘管有批評認為中國為俄羅斯的侵略提供外交掩護,但該倡議仍試圖將習近平定位為全球和平締造者。

2020 年 6 月,衛星圖片顯示了位於喜馬拉雅山中印爭議邊境上的一個中方軍營。就在數天前,中印兩國在該處發生衝突,導致 20 名印度士兵和至少 4 名中國士兵死亡。路透社

異同之處

中國外交部的文件和習近平的演講,都將《全球安全倡議》置於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背景中。據中國外交部報導,2022 年 4 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發表演說時斷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他表示,國際社會必須維護和平穩定,並稱
《全球安全倡議》是維護和平穩定的最佳手段。

外交部的文件概述了《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理念及其六項承諾,其中包括維護不可分割的安全、構建平衡和永續的安全架構、反對利用他國不安全因素加強本國安全、透過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安全、推動對話協商解決爭端、改善全球安全治理的協調與合作。

《全球安全倡議》與中共現有的安全理念一致,並充實了習近平的世界觀。其核心都是為了強化習近平在黨內的地位。他認為,只有中共領導人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在國內得以發展,還能透過經濟成長、強勢外交、堅拒西方價值觀來擴大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中國安全理念的演變——從國家安全、到區域安全、再到全球安全——標誌著該國的自信,也體現出其追求大國地位的意圖。中共推廣其《全球安全倡議》招牌的預設目標,還預示著它與西方的激烈競爭。

中共計畫擴大《全球安全倡議》的範圍,以此作為其稱霸全球的一部分。要成為全球強國,中共必須突破其東海岸和南海岸的島國鏈,將影響力擴展到亞洲大陸以外,並投射力量到西太平洋以及其他區域。

從理論上講,為了推進其利益與價值觀,中共必須將它的區域安全概念擴展到全球安全架構,方法是維護主權、促進互不干涉、倡導多極化、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和多邊條約體系。《全球安全倡議》試圖合法化中共全球活動的同時,中國持續對臺灣施壓。這是北京在外交和軍事上孤立這個自治島嶼,增加其被北京武統之可能性計畫的一環。

2023年 10 月 22 日在南海,一艘中國海警船在發生撞擊前夕接近一艘菲律賓船隻。儘管中共聲稱自己是全球安全與和平的主要倡導者,但其軍隊卻經常採取攻擊性行動。中國海警/路透社

言行不一

《全球安全倡議》文件用語模糊抽象,承諾看似公平合理。從中國外交政策及其實施的歷史脈絡而言,人們有理由擔心它的公信力。中共常常說一套,做一套。部分分析人士認為,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共在國際上的強硬行為與《全球安全倡議》所倡導的行為背道而馳。

《全球安全倡議》聲稱維護「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但中共卻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追求自身利益,例如在南海爭議水域建造人工島礁和其他海洋地貌並將其軍事化,以及拒絕國際法庭 2016 年做出有利於菲律賓在該海域的海洋權益之裁決。《全球安全倡議》提倡透過「對話協商」來解決爭端和衝突,但中共卻使用脅迫和制裁手段來懲罰不認同其政策的國家,例如對澳洲實施貿易限制、因後者要求對 COVID-19 始於中國的說法進行調查,以及拘捕加拿大公民以報復渥太華逮捕一名中國科技公司高管。

《全球安全倡議》聲稱「反對冷戰思維」,儘管中共自毛澤東時代起一直將美國視為對手。在因應非傳統安全挑戰時,《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合作共贏」和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但中共卻拒絕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新冠肺炎(COVID-19)來源的請求。《全球安全倡議》「堅持不干涉內政」,支持「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但中共卻在 50 多個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建立了 100 多個秘密警察站,實施長臂管轄。中共支持威權、極權政權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同時也為自己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辯護。

中共將自己描繪成和平締造者,但卻加大了對鄰國的軍事壓力,致使與印度在有爭議的邊境區域發生衝突,與菲律賓在有爭議的水域發生衝突。中共在臺灣海峽議題上的立場遠非和平。它大規模的文宣攻勢和在臺灣周邊進行的挑釁性軍演都展現了其強硬姿態,而非它對外倡導的和平解方。

《全球安全倡議》拒絕承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證明中共並沒有中立地評估俄羅斯的暴行。它建議的解決危機方案鼓勵烏克蘭放棄領土以換取和平,並警告北約(NATO)不要保衛任何俄羅斯選擇入侵的國家。中共的和平建議有利於俄羅斯,並使烏克蘭進一步受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歡迎所謂的和平方案,而烏克蘭卻拒絕接受。

《全球安全倡議》將中國描繪成問題解決者,而將美國塑造成麻煩製造者。但是該文件以貌似中立、文筆優美的散文形式闡述的這一幌子,既未反映現實,也未具體說明該倡議將如何解決利益分歧國家之間的衝突。它缺乏實質內容和可行性。

美國官方表示,一個中國秘密警察站在紐約市中國城附近的這棟辦公大樓內運作。 路透社

紙老虎,但咬人

《全球安全倡議》之所以強調亞洲,是因為在習近平看來,亞洲將成為「世界的和平穩定錨、增長動力源、合作新高地。」習近平與《全球安全倡議》呼籲印太國家合作,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金磚國家經濟集團(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中國-中亞峰會(China-Central Asia Summit)、以及東亞合作機制(mechanisms of East Asian cooperation)等區域組織、會議的作用。習近平希望實現他的願景,即亞洲國家在不受域外勢力干涉之下處理亞洲安全事務。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共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軍事理論,即「以攻為守」。透過採取進攻姿態,《全球安全倡議》的目的是實現防禦性目標,鞏固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同時削弱西方的影響力。如果不理解中共的做法,美國可能會削弱其全球資源配置,並有可能失去在印太這一大國競爭前沿的嚇阻力。

表面上看來,《全球安全倡議》不會對美國及其盟國及合作夥伴構成直接威脅。但背後的意圖卻極具挑戰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亞洲安全觀的宗旨與其他亞洲國家、組織不同。例如,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倡導其 10 個會員國之間的和平、穩定與合作。日本的 「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概念支持基於規則的秩序,尊重國際法、航行自由以及開放透明的經濟體系。印度的「所有國家的安全與成長」(Security and Growth for All in the Region)倡議著重於海上安全、互通有無、永續發展,以及印度洋各國之間的深入合作。

與此同時,《全球安全倡議》也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個安全願景。它呼籲援助非洲、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國家,推動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顯然,中共渴望在中國國境之外發揮重要作用。《全球安全倡議》為它提供了一個戰略平台,使其能夠與更多國家發展安全關係、從而獲得影響力。

《全球安全倡議》試圖透過 「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OBOR)基礎建設計畫、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n China- Africa Cooperation)和金磚國家集團等平台和機制,幫助中共擴大其全球雄心。中共利用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來推動人民幣抗衡美元的地位。它已在 40 多個國家、地區發行了 5,820 億元人民幣(817 億美元,2 兆 5,690 億新台幣)。超過 25 個國家計畫加入金磚國家,30 多個國家已表示將接受擬議中的金磚貨幣(BRICS currency)。儘管美國不會在一夕之間失去其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但中共正試圖削弱美國的霸主地位。

《全球安全倡議》試圖在各國如何因應中國問題上造成分歧,從而挑戰二戰後的安全同盟與合作夥伴關係。2023 年 5 月,當七大工業國集團(Group of Seven)領導人在日本廣島舉行會議、討論俄烏戰爭和台海緊張情勢時,習近平主辦了中國-中亞峰會,並承諾向其他五個與會國提供 260 億元人民幣
(37 億美元,1,149 億新台幣)貸款和贈款。

在有爭議的南海第二托馬斯礁(Second Thomas Shoal,又稱仁愛暗沙)附近,一艘中國海警船在一艘菲律賓海巡署船隻前行駛。國際法庭駁回了中國對該水域的主權主張。 法新社/GETTY 圖庫圖片

抗衡《全球安全倡議》

如果仔細檢視《全球安全倡議》的意圖和歷史背景、以及中共言行之間的差異,會發現其中暗藏的挑戰與潛在的負面影響。《全球安全倡議》提出了一個對中國有利的國際安全架構,但其外交語言卻淡化了將中共描繪成世界首選安全提供者的目標。雖然《全球安全倡議》是一隻紙老虎,但它試圖以犧牲美國為代價將習近平的中國夢推向世界舞台。那些質疑中共動機的國家應該要有所回應。然而,有效的回應不僅僅是批評習近平的願景。各國須要全面瞭解《全球安全倡議》,同時採取軟、硬實力措施來抗衡該倡議的國內安全及國際安全意圖。

中共是美國及其盟國與合作夥伴面臨的最大挑戰,也可能是全球和平的最大障礙。如果認為中共會與維護基於規則之全球秩序的國家站在一起,那就太天真了。是時候放棄對中共的任何幻想,並採取一致行動了。我們必須提出一項基於堅實且連貫政策的全球安全倡議,來與中共版本一爭高下,並抗衡其在印太、以及《全球安全倡議》中著重提及的其他區域之影響: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這項任務的核心——在新的國際安全態勢下制定因應中共的戰略——必須成為當務之急。

在此留下評論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如果您選擇分享您的電子郵件地址,《論壇》員工將僅用於與您聯絡。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分享或公開。 評論只會顯示您的名稱和網站。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