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東南亞氣候

報告:中國的疏浚工作危及南海珊瑚礁

自由亞洲電台

一份新的報告發現,由聲稱在南海擁有領土的國家(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進行的疏浚(dredging)和其他海上活動摧毀了珊瑚礁;大片區域遭到破壞或嚴重損害。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AMTI)於 2023 年 12 月中旬的報告指出:「近幾十年來,捕撈、疏浚和垃圾掩埋活動的增加,以及大硨磲(giant clam,又稱巨蚌)的捕撈,對地球上該區特有的數千種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損害。」

菲律賓海巡署(Philippine Coast Guard)針對西菲律賓海仙賓礁(Sabina Shoal)的調查顯示,該海洋生態系幾乎沒有生命跡象,海床也變色了。 官員表示,2023 年 9 月的調查顯示珊瑚礁遭到嚴重破壞,當時恰逢中國海上民兵船隻出現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
影片來源:菲律賓海岸警衛隊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之計畫。根據該計畫指出,南海島嶼建設工作已摧毀超過 25 平方公里(6,200 英畝)的珊瑚礁,其中 75% 的損害由中國造成。

另有 66 平方公里(約 16,300 英畝)的珊瑚礁因中國漁民捕撈大硨磲而遭到破壞。

中國和越南的工業捕撈,尤其是使用拖網沿海底拖行,已嚴重破壞海洋環境。 該報告稱,南海整體魚群枯竭,儘管漁撈活動增加,但自 1990 年代以來捕撈量便停滯未變。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研究人員分析了南海主權宣示國(另包括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臺灣)的島嶼建設活動所造成的珊瑚礁破壞。 北京當局聲稱幾乎整個戰略航道都是其領土,並持續無視國際法庭在 2016 年的裁決,即認定該主張在法律上無效。

為支持其主張,中國和其他國家建立海上哨站,並透過疏浚海床以收集填埋材料,或填海造陸等侵入性方法開發人工島嶼。

「中國的疏浚和填海活動造成最多的珊瑚礁破壞,其埋葬了大約 4,648 英畝(18.8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報告稱。 這大約是越南的三倍;越南是破壞面積第二高的國家。

該報告「深藍疤痕:南海環境威脅」(Deep Blue Scars: Environmental Threats to the South China Sea)揭露中國的疏浚方法:「其絞吸式疏浚船切入珊瑚礁,並透過漂浮管道將沉積物泵送到淺海區域,將之當作填海材料。 該過程擾亂了海底,形成一團團的磨蝕性沉積物,殺死了附近的海洋生物,且強過珊瑚礁的自我修復能力。」

北京當局從 2013 年至 2017 年間進行了大部分的人工島嶼建設,到了 2022 年,其已將三大珊瑚礁——渚碧礁(Subi)、美濟礁(Mischief)和永暑礁(Fiery Cross)——完全軍事化。

其他主權宣示國使用了破壞性較小的開挖方法。

「一直到最近,越南主要使用抓斗式疏浚船和建築設備來挖起淺礁部分,並將沉積物存放在目標填埋區域。」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報告指出。 「這種方法的速度較慢,對周圍區域造成的附帶損害較小。」

該報告發現「然而,最近越南開始像中國一樣使用絞吸式疏浚船。 越南南海哨站的大規模擴張仍在繼續,這將對周邊海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

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臺灣的海洋開發程度小上許多,並努力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透過在疏浚和填海工程期間進行更多沉積和羽流控制,開採的危害會更小。」馬來西亞工程專家卡馬魯札曼・雷吉曼(Kamaruzaman Legiman)表示。 「也可以透過頻繁的水質檢查來實施額外的緩解措施,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損害。」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報告還稱,捕大撈硨磲已經損害了大片珊瑚礁:「近幾十年來,因其非凡的貝殼,捕撈大硨磲變得流行,其與象牙相似,而現今要取得象牙是極其困難或非法的。」

這些貝殼在中國被雕刻成珠寶或雕像出售,每件售價高達 325 萬新台幣(106,000 美元)。

根據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的報告,中國漁民使用一種極為有害的方法,即「拖動特製的黃銅螺旋槳」來挖掘礁石表面,並「更容易收獲附著在礁石上的活蛤和死蛤」。

因此,現在南海許多島礁上都出現了弧形疤痕。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