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南亞合夥人衝突/緊張局勢

印度國防以現代化、改革、全球參與為發展目標

Mandeep Singh

印度軍隊正在進行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現實,包括日益自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的軍備建設。 分析人士表示,重組印度武裝部隊指揮結構和激勵私營部門更多參與國防採購的舉措正在推動發展。

自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 2014 年上任以來,就一直在努力扭轉與中國的軍力不平衡。 2020 年 6 月兩國軍隊在喜馬拉雅山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發生致命衝突後,該政府加速推進此優先事項。 數以千計印度軍隊和軍事資產被迅速重新部署到與中國有爭議的邊界附近,同時軍事現代化和新生的改革努力也加快了速度。

2023 年 7 月,新德里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研究員斯魯蒂.潘達萊(Shruti Pandalai)為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撰寫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加勒萬事件對印度的貢獻在於,它幫助德里擺脫了過去的桎梏,接受、並準備好武裝共存。」

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23 年 11 月下旬報導,除了重新重視中國威脅外,新德里還著手簡化軍事指揮流程。 莫迪設立了一個由軍人擔任的指揮職位「國防參謀長」,負責領導所有軍事部門,並領導國防部內新成立的軍務部(Military Affairs Department)。 此外,還對某些軍人實行四年制兵役,目標是將軍人的平均年齡從 32 歲降至 26 歲。

據《經濟學人》報導,第三個新優先事項是全面升級國防科技,並提升民間企業的參與。

潘達萊寫道:「印度意識到,它的國防部門要想真正起飛,與外部夥伴合作是關鍵。」他指的是政府為刺激國防新創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及為促進國防研發投資而採取的激勵措施。

指揮結構改革應加速此趨勢,因此印度北方司令部(Northern Command)的技術採購預算將在 2023 年增至 74.5 億新台幣(2.4 億美元)。 印度政府透過「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畫優先考慮國產製品,尤其是飛彈系統。 與此同時,在國防進口方面,新德里正在脫離歷來主要供應國俄羅斯。自近兩年前無端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甚至難以滿足自身的武器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擴大了與美國的合作。美國是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夥伴之一,此外還有澳洲和日本。

潘達萊指出,莫迪在 2023 年年中對美國的訪問「促成簽署了一系列國防和技術協定,這被認為是印度實現國防現代化雄心的重要一步。」 這些協定包括「一項關於關鍵和新興技術的重大倡議,這為深化軍事和技術合作的新路線圖鋪平了道路。」

印度軍事力量日益壯大的同時,它也加強了與四方安全對話夥伴的接觸。

「印度和日本最近在日本百里空軍基地(Hyakuri Air Base)舉行了首次空中演習『英勇衛士 2023』(Veer Guardian 2023)。」潘達萊寫道。她補充說,印度和美國還在印中邊境附近舉行了「戰爭演練」(Yudh Abhyas)高空演習。

她另外補充,在印度洋,印度也與澳洲進行海上監視行動。中共間諜船一直活躍在該區域。

Mandeep Singh 位於印度新德里,為本論壇的撰稿人。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