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拖延《南海行為準則》,東協則展現團結
論壇成員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會員國正在加強維護南海穩定的夥伴關係。 此項外交努力最近有所進展,時值日益強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聲稱,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關鍵水道《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COC)談判 「進展順利」。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和菲律賓總統小斐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於 2023 年 1 月初在馬尼拉會面,討論能源與國防合作,包括南海情勢發展、以及加強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
儘管 2016 年國際法庭裁定中國的主張沒有法律依據,但北京聲稱對幾乎整個南海航道擁有主權,該航道有利潤豐厚的漁業和巨大的石油儲量,也是每年超過 94 兆新台幣(3 兆美元)貿易的通道。 最近幾個月,中國加強了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EEZ)的敵對攻勢,包括向菲律賓船隻發射水砲、衝撞船隻和設置障礙物以阻止捕魚。
1 月在河內舉行的貿易和投資會談期間,維多多再次提到了海上緊張情勢。 據《貝納爾新聞》(Benar News)報導,維多多與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 (Vo Van Thuong)「重申了南海和平、穩定、安全、安保、以及航行和飛越自由的重要性」。
東協領導人也於 2023 年底發表聲明,對 「南海可能破壞本區域和平、安全與穩定的事態發展 」表達關切。
據《亞洲時報》(Asia Times)報導,他們 「在東協外長們所描述的『我們的海洋領域』中表達了與菲律賓的『團結』和『聲援』,從而巧妙地拒絕了中國或任何大國主宰南海盆地的任何暗示」。
1996 年,東協首次與北京當局接觸,商討簽訂《南海行為準則》以解決領土爭端。 雖然正式談判於 2002 年開始,但分析師稱,中國拖延了達成協議的腳步,因為這可能會限制其實施龐大海洋權益主張的企圖。 就在 1 月 11 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聲稱「磋商進展順利」,中國希望「早日施行《南海行為準則》」。
中國於 1996 年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該公約允許締約國在自然形成的宜居領土海岸線起延伸 200 海里的範圍內主張專屬經濟區。
然而,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要求卻延伸至距離中國大陸長達 800 海里的海域,這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法庭維持其規定的裁決。 北京當局試圖行使主權的海域延伸至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專屬經濟區。
在東協與中國於 2002 年達成的一項不具約束力的協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中,雙方領導人承諾使用 「公認的國際法原則 」來管理國家間關係,並 「以和平方式,在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情況下」來解決領土爭端。
加州史丹佛大學海洋透明度計畫「海洋之光」(SeaLight)主任雷蒙德.鮑威爾(Raymond Powell)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上撰文表示,20 多年後的今天,南海 「存在著持續的武力威脅,以及偶爾的訴諸武力」。 「在這裡,許多爭端不是以和平方式解決,而是以中國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的方式解決。」
他列舉了中國海警試圖對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的天然氣田行使管轄權,以及在菲律賓水域實施封鎖和採取其他激進行動。
鮑威爾警告說,中國可能正在利用曠日費時的《行為準則》談判作為政治掩護,同時試圖控制其聲稱擁有主權的廣大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