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2023 年 3 月初,當熱帶氣旋以每小時 230 公里的速度席捲萬那杜(Vanuatu),致使房屋倒塌、電線斷裂時,太平洋大家庭迅速做出回應。這個擁有 31.9 萬人口的太平洋島國(Pacific Island Country,PIC)正著手勘災,規劃從史無前例的自然災害(兩場猛烈風暴之後緊接著又是兩次地震)廢墟中重建的艱鉅任務時,援助已經在路上了。
澳洲皇家空軍(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RAAF)C-17A 全球霸王(Globemaster)運輸機飛行大約 2,000 公里,將快速評估小組、避難設備和水淨化物資運送至萬那杜。與此同時,數十名斐濟共和國軍事部隊 (Republic of Fiji Military Forces,RFMF) 工程師、醫療專家、其他服役人員與民間緊急應變人員也部署到了該國。法國武裝部隊調動了空軍、海軍力量運送儲水槽和聯合國救援物資,法軍士兵則清理了道路上被連根拔起的樹木、並進行醫療後送。南韓批准了 650 萬新台幣(20 萬美元)的人道援助。「政府希望,這些援助能夠幫助受熱帶氣旋影響的萬那杜人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並早日從災害損失中恢復過來。」南韓外交部表示。
向萬那杜提供救命援助的浪潮,反映出志同道合的國家正以新的活力參與太平洋島嶼(Pacific Islands)的建設,以抵禦海平面上升、公衛威脅、經濟衝擊和資源剝削等挑戰。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多邊行動,因為這一廣袤區域正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地緣政治影響力之爭,以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意圖的日益擔憂。一位太平洋區域領袖甚至指責北京當局行賄、從事間諜活動和其他政治作戰行為。
熱帶氣旋登陸後一週內,澳洲皇家海軍「坎培拉號」(HMAS Canberra)軍艦及其 600 名官兵、登陸艇、直升機、醫療設施和物資已抵達萬那杜首都維拉港 (Port Vila),與澳洲皇家空軍的兩架飛機一起進行評估和監視。澳洲政府還批准了 9,700 萬新台幣(300 萬美元)的額外金援以及後勤專業支援。「此援助宣告和人員部署,建立在澳洲在萬那杜和整個區域長期開展的備災和人道救援活動之上。」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
(Penny Wong)表示。「在危機時刻,太平洋大家庭可以指望澳洲與他們同舟共濟。」
強化韌性
兩週前,在距離維拉港以東 1,000 公里處,黃英賢宣布向斐濟提供 1.5 億新台幣(450 萬美元)金援,用於重建在 2020、2021 年被熱帶氣旋毀壞的 9 所學校。這充分展示了坎培拉對該區域的承諾。據《斐濟時報》(The Fiji Times)報導,黃英賢表示:「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重建學校,還要按照更高的標準重建,使它們能夠抵禦五級熱帶氣旋。我們還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當地資源,努力確保這些學校的永續發展。」
據澳洲高級專員公署(Australian High Commission)稱,作為斐濟最大的雙邊發展援助夥伴,自 2020 年以來,澳洲已向這個 95 萬人的島國提供了超過 51 億新台幣(1.6 億美元)的直接財政支援,其中包括用於「強化氣候和社會韌性」的支援。
在整個太平洋區域,此類合作正在加速。該區域有三萬個環礁和島嶼,點綴著這個佔地球表面 15% 的海域;包含其中的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上,地殼板塊的移動使 1,200 萬居民頻繁遭受地震和火山噴發的影響。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正帶來更嚴重、更頻繁的熱帶氣旋和洪水,估計每年給南太平洋地區造成 160 億新台幣
( 5 億美元)的損失。2023 年初宣布的一系列舉措包括:
• 據《斐濟時報》報導,紐西蘭除之前承諾的 2.9 億新台幣(900 萬美元)氣候倡議基金外,還將向斐濟提供 1.5 億新台幣(450 萬美元)金援。紐西蘭外交部長娜娜亞.馬胡塔(Nanaia Mahuta)在與斐濟總理西蒂韋尼・蘭布卡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我想要點出我們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們社區的影響之對話是一個重要場域,可以確保我們的夥伴與斐濟、紐西蘭並肩合作,確保我們有能力因應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 由南韓政府資助的韓國國際協力團(Kore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KOICA)將為斐濟首都蘇瓦(Suva)以北的塔馬武阿(Tamavua)一個新的醫療中心提供高達 3.2 億新台幣(1,000 萬美元)的金援。據《斐濟時報》報導,拉布卡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韓國國際協力團對韓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為我們提供了這個非常及時的專案。」
• 據《薩摩亞觀察家報》(Samoa Observer)報導,在薩摩亞,美國國際開發署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撥款 4,800 萬新台幣 (150 萬美元),用於支持社區主導的適應氣候變化、防備和因應災害風險,以及環境及個人衛生倡議。「美國政府致力於強化太平洋島嶼最脆弱社區的能力,讓他們擁有健康、安全的生活,免受相關災害的侵擾。」開發署副開發顧問派翠克.鮑爾斯(Patrick Bowers)表示。
• 據《薩摩亞觀察家報》報導,日本向薩摩亞提供贈款用於購買 14 輛新警車;同時,當地官員為兩所升級改建的學校揭幕,部分改建資金來自德國。德國負責該區域事務的特使貝亞特.格澤斯基(Beate Grzeski)表示:「在使年輕一代掌握因應我們面臨的全球挑戰所需的知識方面,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
• 台灣捐贈了血液透析機、淨水設備和其他用品,用於在斐濟東北部的拉巴薩(Labasa)建立一個血液透析中心。二十年來,台灣政府對斐濟的支持包括派遣團隊為斐濟提供超過 8,000 例門診和手術服務。「台灣將繼續在醫療保健以及其他領域向斐濟提供援助,以增進我們的友誼和夥伴關係。」台灣駐斐濟代表周進發(Joseph Chow)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回歸正軌
之所以更加關注該區域強化抵禦自然或人為衝擊的能力,部分歸因於中國與索羅門群島於 2022 年簽署的安全協議所引發的震盪。儘管細節仍然保密,但據信這一協議將允許中國軍艦在索羅門群島進行補給,並允許中國安全部隊在這個沒有軍隊的島國提供執法協助。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中國永久駐軍的前兆,雖然兩國都否認了這一點。
「我們最近在索羅門群島看到了中國可能搶佔一席之地的一些行動。」2023 年 3 月,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約翰・阿奎利諾海軍上將在新加坡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演講中表示。「我認為這點醒了我們中的許多人,認識到要確保我們花更多時間與太平洋島嶼接觸,(並)為其提供援助和支持。⋯⋯我認為,我們已回歸正軌,我們將繼續以對這些國家有意義、有幫助的方式與之接觸。」
美國的接觸方式包括美國國際開發署的《2022-27 太平洋島嶼戰略架構》(2022–27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Pacific Islands)。這項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官民合作倡議旨在強化 12 個太平洋島國的社區韌性、民主治理和經濟成長,以「更好地因應、適應氣候和災害影響、流行病和經濟衝擊,建立強有力的政治制度來倡導民主價值、良善治理和人權,並且促進針對所有太平洋島民的公平和包容。」
美國及其盟國及合作夥伴強化挹注太平洋之時,北京當局卻減少了對該區域的財政援助。據《斐濟時報》2023 年 3 月報導,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雙邊援助和開發融資從 2016 年高峰時的 107.5 億新台幣(3.34 億美元)降至 2020 年的 60.5 億新台幣(1.88 億美元),比其 2008 年的貢獻額還低。同時,據斐濟中央銀行稱,截至 2020 年,斐濟近四分之一的外債(約 61 億新台幣[1.9 億美元])是欠國營的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對於北京對該區域的承諾之持續擔憂不僅止於財政範疇,並且不會因中國政府在 2023 年初才終於任命了太平洋島國事務特使而得到緩解。去年,十個太平洋島國拒絕了一份中國提議之旨在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廣泛協議。據《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報導,時任密克羅尼西亞總統戴維・帕努埃洛(David Panuelo)警告,該計畫將把該區域推向「北京勢力範圍的極近處」。他後來還敦促國會將密克羅尼西亞的外交承認從中國轉向台灣。帕努埃洛聲稱,北京正在使用如賄賂和間諜活動等灰色地帶戰術,來確保其入侵台灣時密克羅尼西亞會支持中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中國的政治作戰之所以能在眾多領域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被收買成為同謀,並保持沉默。」帕努埃洛在 2023 年 3 月的一封信件中寫道。「我直言不諱地說:我的人身安全曾受到具有官方身份之中國官員的直接威脅。」
北京駁斥了此項指控。
儘管中國在該區域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果,例如與索羅門群島的協定,「但總體情況顯示,北京將太平洋變成自家內湖的企圖已陷入停滯,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面臨強烈的反制潮。」夏威夷獨立研究機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高級研究員丹尼.羅伊(Denny Roy)在《亞洲時報》(Asia Times)網站 2023 年 3 月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北京在太平洋區域面臨的大部分反制,都是由中國政府自身的行為所引發的——這是過度擴張的典型特徵。」
隨時因應
就在帕努埃洛揭露中國脅迫行為的同時,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奥利弗.亨利號」(Oliver Henry)巡防艦剛剛完成了在密克羅尼西亞為期一週的部署任務,以打擊非法捕魚並強化與偏遠環礁社區的合作。作為「雷馬託行動」
(Operation Rematau)的一部分,該艦船員們送達了關島居民和企業捐贈的兩千多公斤物資,包括食品、衣物、教材、玩具、漁具、船用玻璃纖維修理包和幫浦。此次訪問恰逢美國海岸防衛隊與當地公共安全和災害管理官員進行搜救演習。美國海岸防衛隊密克羅尼西亞/關島分隊指揮官尼克.西蒙斯(Nick Simmons)上尉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持續建立我們的夥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能力,特別是搜救能力,仍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在太平洋其他地方,約 300 名紐西蘭國防軍(New Zealand Defence Force,NZDF)人員於 2023 年 3 月乘坐「坎特伯里號」(HMNZS Canterbury)海運船前往斐濟參加「馬希塔希行動」(Operation Mahi Tahi)。該行動包括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HADR)演習、兩棲登陸以及向學校運送書籍和其他補給品。斐濟海軍士兵還在「坎特伯里號」上接受了登陸艇和直升機操作訓練。「因應整個太平洋區域的災害是紐西蘭國防軍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需要盡可能地多進行訓練,以便在需要時提供此關鍵能力。」領導此次演習的聯合特遣隊指揮官梅爾.查爾茲(Mel Childs)上校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我很幸運能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與斐濟共和國軍隊一起訓練和工作。我們與斐軍朋友們共享偉大友誼。」
盟國與合作夥伴國家之間的安全協議充分展現此種努力的蓬勃發展。2023 年 5 月底,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PNG,簡稱巴紐)和美國簽署了一項國防合作協議,將致力於強化巴紐國防軍的訓練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此之前,雙方還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巴紐人員搭乘美國海岸防衛隊和海軍的船隻巡邏,以打擊走私、非法捕魚和其他非法活動。
2023 年 1 月,巴紐與澳洲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兩國也正在談判一項安全條約。該條約將「反映我們共同安全利益不斷變化的本質,體認到氣候變化、網路安全和經濟因素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對我們戰略環境之影響」。在此前一個月,澳洲和萬那杜簽署了一項安全夥伴關係協議,涵蓋的領域從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警務活動,一直到生物與海上安全。澳洲國防部長理查德.馬勒斯(Richard Marle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協議「切實體現了我們透過家庭優先的方式實現區域和平與安全的目標。」「它反映了,身為太平洋大家庭成員的澳洲和萬那杜,持續攜手因應共同安全挑戰的承諾。」
鞏固團結
這些挑戰包括萬那杜從雙熱帶氣旋災難中恢復的漫漫長路——這場災難影響了全國 80 個島嶼上超過 80% 的人口,經濟損失超過其國內生產毛額 307.4 億新台幣(9.56 億美元)的一半。盟國與合作夥伴國家計畫全程參與災後重建。就在風暴發生幾週後,美國國務院就宣布將在維拉港開設大使館,以「促進潛在的雙邊合作和發展援助,包括因應氣候危機的努力。」截至 2023 年 4 月上旬,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U.N. World Food Programme)帶頭運送了 30 公噸食物配給和醫療用品(包括來自斐濟的捐贈),並安裝了緊急通信系統。
即便重建已取得進展,合作夥伴國們也同時承諾對該區域進行長期投資。據《斐濟時報》2023 年 3 月報導,英國在蘇瓦啟動了太平洋夥伴關係基金(Pacific Partnership Facility),為脆弱社區提供贈款,以建設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在薩摩亞,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承諾為自然災害和突發公衛事件提供 3.2 億新台幣 (1,000 萬美元)。這是始於 2017 年、終於 2026 年的太平洋抗災計畫(Pacific Disaster Resilience Program)的一部分。日本承諾透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在兩年內提供
11.9 億新台幣(3,700 萬美元)來幫助四個太平洋島國——巴紐、薩摩亞、東帝汶和萬那杜——過渡到使用包括太陽能和水力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亞太局局長坎尼.維格納拉賈(Kanni Wignaraj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儘管在溫室氣體排放中所起的作用微小,但許多太平洋國家還是制定了因應多重氣候危機的藍圖。」
斐濟總理拉布卡指出,只有針對太平洋區域面臨的挑戰採取一致、全面的應對措施,才可能取得勝利。他表示:「在本區域地緣政治利益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再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實際威脅,我們太平洋大家庭的團結變得更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