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 / FOIP衝突/緊張局勢

位於海上十字路口,自由開放的印度洋

論壇成員

中國日益突顯其存在加劇印度洋的緊張局勢。中國共產黨在重要戰略領域不斷擴建,加上一帶一路(OBOR)基礎設施計畫與隨之而來的沿海國家債務負擔,這一切讓印度與其他國家惴惴不安。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於 2023 年 6 月報告,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散裝貨物與三分之二的石油及天然氣運輸行經印度洋,該地區從東非延伸到澳洲西部,擁有 29 億人口。就運輸散裝貨物而言,海運是最低廉、最有效的方式,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為全球提供食物、礦物、貴金屬以及能源資源。

儘管印度與美國擔心可能有間諜活動,但 2022 年 8 月,一艘配備天線與通訊設備的中國研究船仍停靠在由中國營運的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遠望 5 號以不進行研究為前提獲得進入深海港口的許可。
影片來源:GETTY 圖庫圖片(擷取自「法新社」)

三個印度咽喉要道(陸地之間的狹窄航道)支撐著大部分貿易:波斯灣口的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非洲之角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巴曼得海峽(Bab el-Mandeb)、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美國、盟國和夥伴國家透過安全可靠的海上通道來確保經濟繁榮。然而,由於地緣政治衝突威脅到貿易及安全性,因此對該地區海上交通線的控制迫在眉睫。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五分之四的石油運輸通過馬六甲海峽,其國家領導人多年來一直擔心航道若遭封鎖可能對經濟帶來嚴重損害。總部位於美國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智庫於 2023 年 8 月報告,作為「一帶一路」的海事部分,北京已擴大運作範圍,在南亞國家建設商業港口及相關設施,與伊朗、巴基斯坦、俄羅斯舉行海上演習,並利用其他國家日益成長的經濟依賴來推動其政治議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教授約書亞·T.·懷特(Joshua T. White)於 2020 年 6 月的布魯金斯研究院報告指出,中國的印度洋海軍艦隊近幾十年來有所成長,提高其在遠離本土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可能性。懷特寫道,印度、美國及其盟國與夥伴國家應留意中國的部署是否超過打擊海盜所需或進行人道主義活動的需求、是否採用新型航海手段來收集情報,以及是否在潛在衝突期間致力加強物流網路韌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兼職教授、前巴基斯坦外交官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於 2023 年 4 月在中美焦點(China-U.S. Focus)網站寫道:「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日益顯著,引起部分國家的擔憂,特別是印度將中國的活動視為對其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戰略挑戰。」他指出,印度洋也是「主要競爭一觸即發之地」。

印度洋沿岸的中國港口與基礎設施專案涵蓋以下各項:吉大港(Chittagong),位於孟加拉卡納富利河(Karnaphuli River)河口附近;瓜達爾(Gwadar),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的基地;漢班託塔,位於斯里蘭卡; 皎漂(Kyaukpyu),位於緬甸西部的孟加拉灣沿岸。

中國國營企業已資助許多專案,包含機場、管道與通訊網路。部分接受援助的國家面臨困難無法履行債務義務。例如,2017 年,斯里蘭卡拖欠債務償還時,中國擁有的公司以 99 年租約掌握漢班託塔港的控制權。

新德里長期以來擔心北京可能假商業港口之名行促進海軍行動之實。然而,總部位於美國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於 2023 年 8 月的報告指出,有跡象表明印度已成功抵制中國擴大影響力的企圖:「整體而言,印度似乎正在贏得南亞的戰略競爭。但無法保證可繼續維持此狀態。」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南亞計畫研究員達爾沙納·M.·巴魯阿(Darshana M. Baruah)表示,應從整體角度來考量印度洋,而非將其分成數個次區域。巴魯阿於 2023 年 4 月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時表示,各國應努力了解該地區,「無論是非法捕魚、海盜、氣候變遷、海域意識還是反潛戰」。

她與其他分析師主張協調區域努力,以便保持印度洋海上航道自由且開放。巴魯阿與其他卡內基研究人員寫道:「針對印度洋建立具凝聚力的方法與海洋身分認同,將可讓所有參與者彼此能夠以更好的方式協調及合作。」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