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 (NEA)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 / FOIP衝突/緊張局勢

「麻六甲困境」推動中國的政策與侵略行為

論壇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仍然嚴重依賴外國能源進口,其中 70% 以上必須通過擁擠的麻六甲海峽。 2003 年,時任中國共產黨(CCP)總書記胡錦濤將此問題定義為「麻六甲困境」,北京一直在尋求開發替代貿易路線來改善這項脆弱性。

分析師認為,一旦發生衝突或危機,封鎖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航道可能會削弱中國的供應鏈和中共的軍事力量。 分隔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這條水道最窄處僅 2.7 公里寬,因此船隻很容易遭到海盜、劫持和軍事襲擊。

分析師認為,克服咽喉要道帶來的安全挑戰,是中國許多政策和活動的驅動力:從「一帶一路」(OBOR)基礎設施計畫,到南海人工海洋島礁軍事化,再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 2022 年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GSI)。

例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尋求發展中巴經濟走廊,建造公路、鐵路和管道網絡,繞過麻六甲海峽,將中東的石油產品透過巴基斯坦南部的瓜達爾港運往中國西部。

然而,根據日本《日經亞洲》雜誌 2023 年 7 月報導,十多年來,該計畫進展緩慢:「許多計畫被延誤,至今仍未完工;而在電力部門,巴基斯坦不斷減少的外匯儲備使其無力向中國電力生產商支付維持電廠運轉的費用。」­­­

同樣,根據威爾遜中心亞洲計畫(Wilson Center’s Asia Program)報導,自 2021 年 2 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引發內戰以來,中國建設中緬經濟走廊,將緬甸西部孟加拉灣皎漂(Kyaukphyu)的深水港與中國雲南省昆明連接起來,從而避開麻六甲海峽的野心一直停滯不前。

中國也尋求擴大其海軍和遠洋港口網絡,以保護麻六甲海峽的潛在替代方案。 威爾遜中心稱,2015 年,中共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其理論中引入了 「遠海保護」(Far Seas Protection)的概念,即保護西太平洋以外的海上交通路線。 這家總部設在美國的智庫報告表示:「為了支持在這種方法下遠洋作戰的艦隊,中國已尋求在吉布地(非洲之角)以及據說在柬埔寨購置基地設施。」

此外,分析師指出,中共日益咄咄逼人的行為與其政策表達的理念背道而馳,中共的政策旨在為其全球活動提供正當理由。 例如,儘管習近平的全球戰略計畫聲稱要堅持「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則」,但中共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卻犧牲了其他國家的利益,比如將有爭議的南海軍事化,並拒絕接受國際法庭 2016年做出有利於菲律賓在南海的海洋權利裁決。

同時,美國、盟國和夥伴國透過安全可靠的海上通道,確保經濟繁榮,以對抗中共為克服麻六甲困境而採取的激進手段。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