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區域安全面臨威脅及俄烏戰爭的負面影響促使印太地區部分國家大幅提升其國防能力。 其中,澳洲、日本和新加坡等國正加強安全措施,以推動外交、展示威懾力,並在日益緊張的環境中為潛在衝突作好準備。
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及俄羅斯的挑釁行為推動了這些準備措施。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資深研究員提姆.赫胥黎(Tim Huxley)博士於 2023 年 9 月中寫道,俄羅斯於 2022 年 2 月襲擊烏克蘭,引發印太地區的擔憂,也為各國逐漸偏重增強國防提供了正當理由。 赫胥黎指出,臺灣、南海與東海,以及朝鮮半島可能成為衝突爆發地點。
觀察家表示,若俄羅斯可以無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中國共產黨(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又有何理由不侵略台灣(中國聲稱該自治島嶼為其轄下領土)? 與此同時,北韓史無前例的飛彈試射及核武威脅,也使該地區陷入緊張局勢。
日本內閣官房廣報官四方敬之(Noriyuki Shikata)在 2023 年 2 月接受《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採訪時,提及「該地區日益嚴重且複雜的安全挑戰」。 他表示:「考量到亞洲的安全局勢,我們有義務透過加強防禦力來應對。」 「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威懾力。」
日本在 2022 年 12 月更新了三份重要文件,以鞏固其安全態勢。 修訂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將中國列為日本最大的戰略挑戰,並稱北韓「對日本國家安全構成比以往更加嚴重且迫在眉睫的威脅」。 亞洲世紀研究所(Asian Century Institute)智庫執行理事約翰.韋斯特(John West)於 2023 年 3 月在網路媒體《Brink News》上寫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呼籲在未來五年將國防開支提高至 3,150 億美元,此舉將使日本安全開支由全球排名第九攀升至第三位。 日本承諾發展長程飛彈以增強反擊能力,該國領袖此舉與該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防禦導向立場一致。
除此之外,日本也重申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岸田文雄在 2022 年 6 月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會中警告:「今日的烏克蘭可能是明日的東亞。」
新加坡以莫斯科當局對烏克蘭的網路攻擊為戒,成立了專責數位安全的武裝部隊部門。 據《美國國防新聞週刊》(Defense News)2022 年 11 月報導,新加坡「國防數位防衛與情報軍」(Digital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將加入陸、海、空的行列,並運用雲端運算、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
新加坡自 1965 年獨立以來就開始建立國防部隊,「國防數位防衛與情報軍」是其安全體系的一大重要生力軍。 根據《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於 2023 年 10 月報導,成立新部門是新加坡武裝部隊(Singapore Armed Forces)在安全環境漸趨複雜之際,對數位領域安全威脅的應對之舉。
同時,一份 2023 年初發佈的政府檢討報告指出,澳洲武裝部隊「不再符合需求」,澳洲正依報告中的建議行動。 「國防戰略檢討」(Defence Strategic Review)報告稱,安全環境正不斷演變,且已「截然不同」。 該報告呼籲增強澳洲長程飛彈能力,並將軍事基地北遷,以更有效應對潛在威脅。
檢討報告提及中共的軍事建設,稱其為二戰結束以來「所有國家中規模最大且最具野心」的建設,並稱其為刺激澳洲改變的動力。 報告指出,中國的擴張「在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下進行,讓印太地區對中國的戰略意圖無法感到放心」。
除了加強自身國防,區域中其他盟國和合作夥伴也正加深合作,確保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 包括拒絕俄羅斯作為武器供應國,並選擇支持夥伴國家。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23 年 3 月的報導,由於諸多原因,包括買家聲譽受損的風險、武器在烏克蘭戰場表現不佳,以及禁止俄羅斯獲取最新技術的制裁,俄羅斯已不再是該區域的主要供應國。 在東南亞,南韓已取代了這個角色。
歐洲國家也正在關注國防能力。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智庫在 2023 年 9 月的報告中指出,主要在俄烏戰爭的推動下,法國、德國、波蘭、英國等國正增強其軍事實力。 例如,波蘭在 2022 年將其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 2.4% 用於國防, 並預期於 2023 年將該預算提升至 GDP 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