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中國共產黨(CCP)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在 2022 年 8 月的演習中,展示使用民間渡輪對臺灣進行模擬入侵。根據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的每日新聞服務《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USNI News)的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利用一個特製的坡道,在臺灣海峽附近的中國海灘上使用民用滾裝船(RoRo)載運兩棲突擊艇。
中共軍隊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軍民兩用兩棲渡輪進行訓練。然而,美國退役海軍上校、防衛分析師湯姆・舒加特(Tom Shugart)告訴《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這次演習規模更大,涉及從海上的滾裝船發射艦艇,這將增強可能的攻擊。
舒加特在 2022 年 10 月發表於「岩石上的戰爭」
(War on the Rocks)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次操演可能運送了人民解放軍海軍 80% 以上的重型旅裝備和超過 10,000 名人員。根據曾任潛艇戰軍官,現為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的舒加特解釋,2022年,人民解放軍海軍也提高了演習侵略性,派遣軍艦越過臺灣海峽的中線,並在臺灣管轄的島嶼上空飛行無人機。
長期觀察中國軍事演習的舒加特告訴《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如果中共入侵台灣,「民間輔助將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能提供大部分所需的海運能力」。
「一切都意味著中國可能有能力比許多人所希望的更早地進行成功的入侵。作為回應,臺灣及其合作夥伴應該迅速採取行動,大規模並以提高存活率為目標,部署大量先進的反艦飛彈和水雷,以阻止數十艘登陸艦船(各種型號),即使這些船艦被數百艘護航艦艇和誘餌船包圍和掩護。」湯姆・舒加特在「岩石上的戰爭」上的文章中寫道。
「臺北和華盛頓的策劃者們也還應該提前決定他們何時願意對這些表面上的民間目標開始射擊。中國軍方明確的目標是在入侵開始之前破壞指揮和管制,因此,這並非進行有關交戰規則細緻討論的恰當時機。中國的平民滾裝船艦隊提高了臺灣面臨的入侵威脅迫切性和複雜性。華盛頓應該立即開始準備來對抗此威脅。」舒加特寫道。
在入侵行動中使用民間渡輪是中共軍民融合(military-civilian fusion,MCF)戰略的體現,旨在推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軍民融合是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之計劃的一部分,旨在使中國軍隊在 2049 年成為全球技術最先進的軍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成立於 2017 年),習近平監督該戰略的實施,其中包括一系列方法來將軍事單位與看似無害的民間活動相結合。這些方法包括軍民兩用「研究」考察,從「遠望 5 號」的航行,相較於科學資訊,其提供的監視和情報數據更多;到支持中共軍事部門不公正領土主張的漁船船隊。習近平的戰略還涉及工業間諜活動和竊取外國軍事技術,例如據報導中共在開發第五代戰鬥機時進行的活動。專家們認為,中國的 J-20 匿蹤戰機相當接近地模仿了美國的 F-22 猛禽(Raptor)和聯合攻擊戰鬥機計劃(Joint Strike Fighter program)的技術。
然而,分析人士表示,習近平和中共可能通過推進此類激進戰略,將中國人民置於風險之中。法律分析師解釋,根據國際法律和規範,若平民身處戰區或敵對區域並/或在軍民融合戰略下支援人民解放軍,那些本應被視為非交戰人員的平民可能會被指定為交戰人員。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戰爭法手冊》
(Law of War Manual),通過參與敵對行動,平民甚至可能被視為「無特權交戰方」,承擔作為交戰人員的責任義務,但不享有作為交戰人員的特權,如戰俘地位。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展現了在入侵行動中使用滾裝船載運裝備和部隊的意圖,使戰艦和非戰艦、平民和交戰人員、民間和軍事物品之間的關鍵界線變得模糊不清,從而削弱了《武裝衝突法》(Law of Armed Conflict,LOAC)下的區別原則。《武裝衝突法》是規範武裝敵對行為的國際法,衍生自習慣法和條約。
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希望在衝突、戰爭或其他軍事行動中保護非交戰人員。為了減少對平民的傷害,堅持
《武裝衝突法》的區別原則至關重要。
人民解放軍在兩棲入侵訓練中使用滾裝船載運裝備也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侵蝕了旨在衝突中保護平民的法律原則。
可能的失敗
分析人士預測,考慮到公共使用的渡輪和其他民間系統在戰火下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事此類軍民融合活動可能是愚蠢的。康納・甘迺迪(Conor Kennedy)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中國海事研究所(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的研究助理。他在 2021 年發表於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的《中國簡報》(China Brief)中寫道:「在成功的跨海峽登陸攻擊行動所需的眾多關鍵要素中,若無法在最初的攻擊時確保後續部隊的登陸區域,將會使整個行動停擺,很可能給侵略方帶來嚴重的代價,並導致撤退。」
此外,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2023 年 1 月的分析報告,即使解放軍主要使用軍事力量,其跨越臺灣海峽的入侵計劃也很可能會失敗,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臺灣和美國造成嚴重損失和不利後果。這家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獨立智庫發展了一個中國入侵臺灣的戰爭模擬,其中包括兩棲攻擊,並進行了 24 次模擬。
該題為《下一場戰爭的首次戰役:中國入侵臺灣的戰爭模擬》(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在大多數想定中,美國/臺灣/日本擊敗了中國的常規兩棲入侵,並維持了臺灣的自治。」
各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美國及其盟國失去了數十艘船艦、數百架飛機和數以萬計的軍人。臺灣的經濟遭到重創。此外,這些巨大損失對美國的全球地位造成長達多年的損害。中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而未能佔領臺灣可能會使中國共產黨的統治陷入不穩定。」分析推測。
報告估計解放軍將損失 10,000 名士兵、155 架戰鬥機和 138 艘主要船艦。其海軍和兩棲部隊將陷入混亂狀態,數以萬計的解放軍士兵將被俘虜。
同時,臺灣的平民將立即面臨危險。「一旦戰爭開始,就不可能向臺灣運送任何軍隊或物資,所以這與烏克蘭情況完全不同,自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以來,美國及其盟國還能持續運送物資至烏克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高級顧問暨模擬計畫負責人馬克・坎西安
(Mark Cancian)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無論臺灣人民「在戰爭中要使用什麼,他們必須在戰爭開始時即擁有這些資源。」
平民法律保護
數十年前,世界各國將在戰時針對平民的攻擊視為非法活動。《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是一系列於 1864 年至 1949 年間簽署的四項條約和三份後續議定書,為戰爭中的人道待遇確立了國際法律標準,包括對非交戰人員的權利和保護。有 196 個國家簽署並批准了這些公約,比簽署其他任何國際條約的國家都多。大多數國家還批准了第一和第二議定書,分別加強了國際和非國際武裝衝突受害者的保護。1970 年代以來,保護平民的國際法幾乎沒有改變。 《第一附加議定書》的第 51 條規定:「平民居民本身以及平民個人,不應成為攻擊的對象。禁止以在平民居民中散佈恐怖為主要目的的暴力行為或暴力威脅。」
一些國家和組織已加強了這些保護措施。例如,美國國防部最近發布了一項新的《減輕平民傷害和應對行動計畫》(Civilian Harm Mitigation and Response Action Plan),以擴大避免平民受到軍事行動影響的措施。
(請見第 21 頁)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進行了一項關於平民直接參與敵對行動概念的研究,題為《關於國際人道法下平民直接參與敵對行動概念的解釋指南》(Interpretive Guidance on the Notion of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Hostilities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並發表於 2009 年。這項長達六年的研究旨在釐清誰被視為進行敵對行動的平民、什麼行為構成直接參與敵對行動,以及直接參與敵對行動的平民如何失去對直接攻擊的保護之具體方式。然而,該報告的建議未獲得太多肯定,許多國家並未接受紅十字會就保護平民所達成的更廣泛定義和結論。
一般而言,根據目前的法律,各國普遍認同,參與對敵方的攻擊的平民被視為直接參與敵對行動。此外,法律分析師解釋道,根據《第一附加議定書》第 52 條以及美國國防部《戰爭法手冊》的定義,某些情況下,平民目標可能成為軍事目標。
執行攻擊的國家必須區分交戰人員和平民。但是並沒有明確的義務對平民進行標記或識別。在實際應用中,對於受保護的建築物(如醫院、文化遺產和民防設施),可以使用標記進行標識。然而,侵略者往往無視這些標記。例如,俄羅斯被指控對烏克蘭進行無差別攻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OHCHR)表示「深切擔憂」,並提醒莫斯科,針對非交戰人員的攻擊可能被視為戰爭罪。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莉茲・索瑟爾(Liz Throssell)在 2022 年 2 月表示:「平民在看似無差別的攻擊中遭到殺害和殘害,俄羅斯軍隊在或人口密集區中或附近使用具有廣泛影響範圍的爆炸性武器,包括飛彈、重型砲彈、火箭以及空襲。」俄羅斯的砲擊,其中一些可能是從集束彈中發射,於戰爭爆發後僅 15 天就襲擊了學校、醫院和托兒所。在整個戰爭期間,平民的死亡和受傷一直持續不斷,但俄羅斯否認針對平民進行攻擊。根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的報導,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於 2022 年 3 月展開了對烏克蘭可能的戰爭罪調查,接著在 2023 年 3 月宣布將控告俄羅斯兩項罪名。根據美聯社的報導,2023 年 3 月中旬,國際刑事法院發出對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的戰爭罪逮捕令,理由是他涉嫌參與從烏克蘭綁架兒童的活動。
就使用滾裝船而言,解放軍並沒有將其渡輪與民用渡輪區分開來,例如通過將解放軍船艦塗灰色或貼上軍事標記。此外,中共從 1995 年開始制定了一系列國內法律法規,管理民用運輸,並基本上允許解放軍模糊滾裝船的角色。然而,這樣的規定並不能合法化與國際法不一致的活動。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發表的《中國海事報告》(China Maritime Report)2022 年 5 月版中,退役美國國防情報官員倫尼・D・亨利(Lonnie D. Henley)詳述了解放軍為滾裝船設想的多種軍事功能,包括運送部隊、佈雷、偵察和欺騙。解放軍還打算躲在滾裝船的民用外表後,來展示國內合法性,並為在衝突中遭到攻擊的滾裝船提出指責時創造藉口。此外,分析師表示,滾裝船還可利用對方部隊在攻擊平民船隻上的猶豫不決,即使這些船隻參與敵對活動。
根據《日內瓦公約》第 57 條第 1 款及《第一附加議定書》,保護平民免受軍事行動的傷害應該是一個國家的主要關注點,大多數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默認同意此原則。透過推動軍民融合,北京似乎將其公民置於政府政策的危險之中。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軍事演習中使用滾裝船將國際平民保護推向滑坡。
融合的高成本,霸權
許多國家利用平民和平民目標來增強軍事行動,無論是出於便利性還是迫切情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上設置了軍事通信中繼塔,用於發送和攔截關鍵訊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德國軍隊的進攻,英國利用漁船和遊艇從敦克爾克撤離部隊。澳洲一直利用民間承包商支援在中亞和中東進行維和任務的部隊。同樣的,美國數十年來也一直利用民間承包商和商業供應鏈來支援全球軍事行動。
然而,中共為了追求霸權,試圖使民用和軍事行動難以區分,常常通過利用中國平民參與不透明和非法活動來獲得關鍵技術,包括強制技術轉移、情報收集和盜竊。美國國防部在 2020 年的一份簡報中表示:「軍民融合威脅到支撐國際科學和技術合作和公平全球商業實踐的信任、透明度、互惠和共享價值。」
分析師們指出,中共獲得技術和資產的方式,包括軍民兩用軍事設施、基地和基礎設施,也可能引起對中國平民在衝突期間參與此類企業的懷疑。
「軍民融合被解讀為中國共產黨在 2022 年及以後迅速備戰的戰爭號角,這是該黨自 1949 年在中國大陸掌權後不久就一直發出的訊號。在 2049 年將解放軍發展成為全球一流軍隊仍然是主要目標。」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The Jap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高級研究員莫妮卡・查西亞博士在 2021 年為英文新聞網站「日本前進」(JAPAN Forward)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在喜馬拉雅邊界、南海和東海地區的活動和挑釁,將日益操之在軍事隱匿、經濟和政治的軍民融合策略。」她預測。
她的見解似乎在 2023 年仍然成立。
考慮到中共的侵略和野心程度,印太盟友和夥伴必須確認在和平時期維護《武裝衝突法》的重要性,以確保平民在衝突爆發時能夠根據國際法享有應得保護。否則,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試圖利用該法中的區分和尊重原則來獲取優勢。中國、臺灣和其他地方的平民可能付出最高的代價。
加強在行動中對平民的保護
美國國防部於 2022 年 8 月發布的《減輕平民傷害和應對行動計畫》(Civilian Harm Mitigation and Response Action Plan)建立了機構和流程,以提高戰略成果、優化軍事行動,並增強軍方在行動中減少對平民傷害的能力。美國國防部正在朝以下目標邁進:
• 建立卓越中心作為減輕平民傷害和應對(CHMR)相關的分析、學習和訓練的樞紐和推動者。
• 為指揮官和作戰人員提供更多資訊,以更加瞭解平民環境。更新軍事準則和作戰計畫,以應對武裝衝突各個範疇中的平民傷害,使部隊能夠做好減少平民傷害和應對的準備。
• 制定包括全組織平台的標準化作戰報告和資料管理流程,以改進國防部收集、分享和學習有關對平民傷害的資料。
• 改善軍事行動所造成的平民傷害之評估和應對措施。
• 將減輕平民傷害和應對納入聯合部隊的演習、訓練和教育中,並納入與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安全合作和行動中。
• 成立一個由資深軍事領導人共同主持的指導委員會,督導計畫以確保其即時有效執行。
• 指定陸軍部長為美國國防部減輕平民傷害和應對之聯合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