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國家主權東北亞 (NEA)特輯

本土 國防

決定世代命運的挑戰推動印太地區的國內國防發展

台灣陸軍的 CM-34 雲豹(Clouded Leopard)擁有 MK44 Bushmaster 30 公厘鏈砲,射程達 3 公里,可以在各種地形和條件下以每小時 100 公里的速度跟蹤敵人。到 2023 年,台灣中部製造的八輪裝甲車將有 300 多輛投入使用。雲豹以一隻據信在島上已經滅絕但被台灣原住民視為神聖的大型貓科動物命名,它也是國內國防工業快速發展的有力象徵——這是整個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本土軍事進步趨勢的一部分。

2022 年 6 月,在台灣在山區試驗場展示 CM-34 的幾週前,南韓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應用程式,有朝一日可以使雲豹等軍用車輛更加完善。據韓聯社報導,這項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分析非常規地形,即使在高速行駛時,也能夠在有限的人力投入下標示繪製可行駛路線。該計畫由首爾的國營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DAPA)帶頭,該局負責促進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之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在其自動駕駛技術發布前後的幾天裡,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還透露了一項計劃,包括用於解除未爆彈藥的移動雷射設備、用於監測國家領空的遠程雷達以及能夠承受更強子彈的輕型頭盔。2022 年 7 月下旬,隨著 KF-21 獵鷹戰鬥機(Boramae)的首飛,南韓成為少數幾個擁有國產超音速戰鬥機的國家之一。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到 2030 年,韓國空軍預計將部署 120 架 KF-21 戰鬥機,作為與印尼聯合開發計劃的一部分。

從可怕的新冠肺炎到共產主義中國的激進軍事擴張,再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一連串決定這一代人命運的挑戰正促使整個印太地區努力促進武器系統和其他國防資產的國內發展。為了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尤其是來自俄羅斯(其軍事工業因國際制裁而遭受重創)等問題來源的進口,印度、日本、南韓、泰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正在對其國防部門大量投資,以在地緣政治變幻莫測和不斷變化的威脅中確保保護國家主權的手段。

日本防衛省在其《2021 年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宣稱:「為了適應安全環境日益迅速的變化,日本必須以與過去根本不同的速度加強防衛能力。」

南韓首枚國產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於 2021 年 9 月從潛艇上試射。 南韓國防部/美聯社

該白皮書要求發展飛機、驅逐艦、潛艇、導彈、戰車、衛星和電子戰系統。國防部尋求連續第九次增加軍費支出,以打造一支多領域部隊。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的軍事動向,加上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事務的透明度不足,已成為包括日本和國際社會在內的地區嚴重關切的問題。」

日本也正在開發高超音速飛機和武器,包括巡航導彈,其飛行速度至少是音速的五倍。據《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作為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Agency)計劃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於 2022 年年中進行了首次針對高超音速能力的燃燒飛行試驗。據共同社在 2022 年中的報導稱,為了加強其國內國防工業,同時促進跨國合作,日本政府可能會放寬出口規定,以增加與澳洲、印度和菲律賓等合作夥伴簽訂的十幾項國防設備和技術轉讓協議。時任日本防衛大臣的岸信夫(Nobuo Kishi)在白皮書的序言中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不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各種安全挑戰和不穩定因素變得更加具體和尖銳,基於普世價值、支撐國際社會和平與繁榮的國際秩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為了因應安全環境中的這些挑戰,不僅必須加強日本自身的防禦能力,擴大我們可以發揮的作用,而且還必須與具有相同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密切合作。」

強化決心

台灣與中國海岸相隔 160 公里的台灣海峽或許是該地區安全挑戰最明顯的地方——在好戰的中國共產黨(CCP)日益威脅要使用武力強加其對台灣的主權要求時,這條天然護城河似乎對於這個自治島上的 2,400 萬居民來說可能顯得更加狹窄。2022 年,人民解放軍(PLA)飛機突破了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數量創下歷史新高,被廣泛視為中共灰色地帶戰爭的一部分,目的是耗盡並最終壓倒台灣的防禦系統。2022 年 8 月,解放軍在海峽內外進行了最大規模的實彈演習,包括發射多枚彈道導彈,其中幾枚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的海域中。破壞穩定的演習被譴責為是對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立法者訪問台灣的明顯報復。與此同時,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將軍在 2022 年 6 月於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安全高峰會上威脅說,如果台灣追求獨立,中共將「毫不猶豫地戰鬥」,儘管該島從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PRC)的一部分。

俄羅斯於 2022 年 2 月入侵烏克蘭,加劇了人們對中共攻台的擔憂,分析人士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可能將歐洲戰爭視為微調解放軍戰爭計劃的機會。習近平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也沒有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起制裁莫斯科的無端攻擊,而是重申了中共與俄羅斯的「無限」友誼。獨立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22 年 3 月的一項分析指出,對於台灣來說,與烏克蘭最明顯的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是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都是軍事上更強大、更具威脅性的鄰近獨裁國家好戰收復主義的對象」。

自 2016 年首次當選以來,台灣總統蔡英文將台灣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列為優先事項,包括在國內開發潛艇、隱形戰艦、佈雷艦以及可進行精確打擊且敵人難以瞄準的高科技機動武器。台灣側重於不對稱防禦,旨在讓入侵者無法承受衝突的代價,此被稱為「豪豬戰略」。「概念是要變得難以承受,以至於敵人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都會三思而後行。」退休海軍上將、曾擔任台灣國軍參謀總長的李喜明於 2022 年 6 月告訴《紐約時報》。

泰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泰國舉行的「2022 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 2022)演習中操作泰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兩棲攻擊車。
三等士官長泰勒・赫拉瓦克(Tyler Hlavac)/美國海軍陸戰隊

台灣國防部宣布,到 2022 年,其導彈年產能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近 500 枚,其中包括研發射程可達 1,000 公里、可打擊中國軍事基地的地堡破壞武器,以及可以摧毀戰鬥機和巡航導彈的地對空彈藥。據路透社報導,這是緊接著計劃製造攻擊無人機後發生的。為了進一步加強防禦,台灣批准了未來幾年 82 億美元的額外軍事支出,其中約三分之二專門用於國產導彈和反艦武器。

這些本土計劃得到了傳統印太夥伴的軍售支持,其中包括 2022 年 6 月美國提供的 1.2 億美元海軍裝備和零件。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華盛頓在六個月內第三次對台軍售,「再次表明台灣與美國之間穩健的合作夥伴關係正在幫助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台灣處於威權擴張主義的前線,將繼續堅定地展示自衛的決心,同時⋯⋯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合作,以維護台海和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共同加強全球民主的復原力。」

尋求自力更生

對於 2021 年世界第三大軍費支出國印度來說,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正在推動其在國防製造方面自立自強。在喜馬拉雅山,印度陷入了與中國的邊界僵局,這場長達數十年的爭端,在 2020 年年中兩國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致命的小規模衝突,並隨著脫離接觸談判進展緩慢,有可能再次陷入衝突。最近,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被廣泛譴責為對民主理想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戰爭),引發了人們對印度長期依賴莫斯科作為其主要武器來源的質疑,特別是考慮到對普丁政權的嚴厲制裁和俄羅斯軍事和工業基礎的壓力。這些因素加劇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外國買家對俄羅斯戰鬥機、坦克和其他武器系統品質低劣的持續擔憂。非營利性智庫羅伯特•蘭辛全球威脅與民主制研究所(Robert Lansing Institute for Global Threats and Democracies Studies)在 2021 年 4 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我們估計,俄羅斯國防工業和國防訂單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貪腐使這個國家落後於世界武器領導者 20 到 25 年。」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的數據,自 2010 年以來,印度 62% 的武器進口來自俄羅斯,使新德里成為莫斯科軍火商最大的外國客戶。退役的印度陸軍中將 D.S.胡達(D.S. Hooda)在 2022 年 4 月告訴《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說:「俄羅斯軍隊本身的需求,以及它在(烏克蘭)遭受的損失規模,可能意味著我們需要的一些備件將會被挪用。」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在 2022 年 4 月報告稱,印度的軍費支出在過去十年中飆升了 33%,到 2021 年已超過 760 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報告發現:「為了加強本土武器工業,2021 年軍事預算中 64% 的資本支出被指定用於採購國產武器。」

據《外交家》報導,印度政府建立了兩條國防工業走廊,該國國防部預計未來五年將向國內國營和私營國防企業發出總計 280 億美元的訂單。在國防研究發展組織(Def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的支持下,印度公司正在生產防空和電子戰系統、多管火箭發射器、短程和遠程導彈、坦克和輕型戰鬥機。全國首艘國內建造的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於 2022 年 9 月服役。

在台灣一年一度的漢光軍事演習期間,台灣陸軍士兵站在國產自行榴彈砲附近。 法新社/GETTY 圖庫圖片

2022 年年中,國防部與一家國營公司簽署了一份合約,使用國防研究發展組織開發的技術為印度空軍和印度海軍的飛機裝備阿斯特拉(Astra)Mk-I 空對空導彈。退休的印度空軍元帥阿尼爾•喬普拉 (Anil Chopra)告訴《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該計劃是邁向自立更生的重要一步。身為新德里空軍力量研究中心(Centre for Air Power Studies)主任的喬普拉說:「我們一直依賴俄羅斯和以色列的導彈系統。阿斯特拉(Astra)導彈的本地生產填補了本土能力的一個關鍵缺口。」

據《富比士》雜誌報導,2020 年,印度政府宣布分階段禁止進口從狙擊步槍到導彈驅逐艦等 100 多種武器和系統。作為政府「自力更生的印度」運動,即 Atmanirbhar Bharat 的一部分,該禁令已擴大到 300 多種軍事資產。與此同時,印度正邀請美國等夥伴與其國防工業合作。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在 2022 年 4 月參加印度的部長級會議幾天後對印度的美國商會表示,印美關係是建立在「加強國防能力的合作上,現在又開始強調共同開發和共同生產」。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報導,辛格在新德里對商業團體說:「十年來,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基礎開始,來自美國的國防物資已經超過 200 億美元。隨著業務的增加,我們希望美國國防公司在『印度製造』的計劃下增加在印度的投資。」

維護主權

捍衛領土完整——無論是在喜馬拉雅山還是在南海——是推動印太地區國內防禦計劃的多重因素之一,美國陸軍在該地區的負責人如此表示。美國陸軍太平洋指揮官查爾斯•弗林將軍於 2022 年 5 月在夏威夷舉行的太平洋陸軍(Land Forces Pacific)國際研討會期間,向《論壇》表示:「現在有很多事情在發生變化,從技術到武器開發、概念,再到審查(各國)正在投資的能力類型以及所需的資金數額。我肯定聽到、看到和感覺到更多的是領土防禦類型的討論。

而 2014 至 2018 年間,當我在此擔任第 25(步兵師)少將,接著擔任副司令時,領土防禦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弗林說:「你可以感受到一種資源競爭。

而針對國家主權和對礦產、淡水、糧食以及維持社會穩定事物的主權權利⋯⋯我認為存在著緊張和威脅。我認為,在某些方面,這是該地區正在發生的變化。」

泰國是美國的條約盟友和 190 年的合作夥伴,也是東南亞國家協會 10 個成員國中的第二大經濟體,其國家安全和主權面臨的危險包括領土爭端,例如近幾十年來與鄰國柬埔寨和寮國的爭端,以及國內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尤其是惡名昭彰的金三角跨境地區的毒品交易。根據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際貿易管理局(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ITA)的數據,到 2022 年,君主立憲泰國的國防預算預計將超過 70 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 1.3%。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在 2021 年 8 月報導:「泰國政府還計畫發展國內國防工業,以減少該國對進口的依賴,促進技術轉讓,加強國家安全。」

除其他措施外,泰國政府在其 20 年國家戰略中優先考慮當地的國防工業,並正在建立國防工業區,以促進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泰國國防技術研究院(Defence Technology Institute) 2021 年 10 月的網路研討會「21 世紀泰國國防工業一瞥」(A Glimpse of Thailand’s Defenc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指出,「泰國一直在透過建立一個有韌性的本土國防工業基地,擺脫使用外國製造商的進口國防採購」,針對無人車、虛擬現實和模擬器、通信和火箭制導系統等雙重用途的進展。「重點是國防採購方案的技術轉讓,支持當地工業的發展,提高泰國軍事活動的效率,供應國內軍隊,專注於研發,提升效率和技術。」

2022 年 1 月,台灣海軍國產護衛艦大江號在戰備演習中發射信號彈。 法新社/GETTY 圖庫圖片

迫在眉睫的挑戰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泰國的國防支出在 2021 年幫助推升全球軍事支出首次超過 2 兆美元,而前五名國家——美國、中國、印度、英國和俄羅斯——佔總額的 62%。在提高預算的印太夥伴中,一個共同的威脅迫在眉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田南博士(Nan Tian)在新聞稿中表示:「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及其周邊地區日益強勢,已成為澳洲和日本等國軍費支出的主要驅動力。一個例子是澳洲、英國和美國之間的 AUKUS 三邊安全協議,該協議預計將向澳洲供應 8 艘核動力潛艇,估計成本高達 1,280 億美元。」

根據 2021 年 9 月簽署的 AUKUS 協議,這三個盟國還在人工智慧、網路、電子戰、高超音速和反高超音速以及量子技術等先進能力計劃方面進行合作。白宮在紀念 AUKUS 成立一周年的聲明中說:

「隨著我們在這些和其他關鍵防禦和安全能力方面的工作取得進展,我們將尋求機會讓盟友和親密夥伴參與進來。」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估計,儘管疫情造成了災難性的經濟影響,工廠關閉,供應鏈停滯,但中國的軍費支出在 2021 年仍增長了 4.7%,超過 2,900 億美元。這延續了 1995 年起的年度增長趨勢——當年,在台灣準備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時,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水道上發射導彈並進行軍事演習,引發了所謂的第三次台海危機。隨著美國向該地區部署航母戰鬥群,中共對該島的威脅也結束了。

兩岸再次爆發危機的前景令東京極微擔憂,東京曾抗議北京對由日本控制、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釣魚台列嶼周圍的領土入侵。日本防衛省在 2021 年的年度白皮書中首次提到台灣,指出:「穩定台灣周邊局勢對日本的安全和國際社會的穩定很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比以往更加有危機感,密切關注局勢。」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阻止該地區發生災難性衝突是日本在 2021 年將國防支出增加 7.3% 至 541 億美元的催化劑,這是 50 年來的最大增幅。據路透社報導,這種上升趨勢不太可能很快改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 2022 年年中承諾將「大幅增加」國防支出,以增強日本的軍事能力。岸田政府在一份經濟政策草案中指出:「東亞地區一直有人試圖透過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使地區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我們將大力加強國防能力,這將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最終保障。」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