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海麗·查塔拉吉(Saheli Chattaraj)
蔡英文總統在 2016 年上臺時推出臺灣新南向政策,雖然這不是台灣政府第一次推出這個政策,但是這次有針對政府鎖定的 18 個主要國家規劃出全面加強雙邊關係的願景,其中包括 10 個東協成員國、6 個南亞國家、澳洲及紐西蘭。
李登輝總統和陳水扁總統過去也曾推動南向政策,不過重點都是加強彼此的經濟互賴,而蔡英文南向政策目的涵蓋更多面向,包括加強人文交流,並且進一步將教育交流和旅遊納入政策執行項目,以加強臺灣在這個區域的軟實力。
蔡英文透過網路新聞雜誌《外交家》表示,新南向政策是臺灣在亞洲區域的戰略布局計畫,其目標和願景是與東協國家的「印度太平洋展望」和印度的「東進政策」的目標和願景一致。「該政策計劃的執行可以發揮綜效,透過彼此互補的經濟和社會成果達到互惠的目的。」

台灣的南向政策有以下四大重點:
- 經貿合作。透過輸出基礎建設服務,幫助臺灣的中小企業在南向政策國家拓展版圖,並為臺灣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以建立新的經貿合作關係。增加台灣對上述國家的採購,並且在基礎建設工程方面進行合作。
- 人才交流。擴大年輕學者、學生和產業專業人士的交流與培訓計劃,以分享人才資源,並加強合作國家在這方面的實力。這些計劃包括雙邊學術交流計劃、新南向國家的獵才網站和方便臺灣公司進行登記和尋找人才的資訊平臺。
- 資源共享。利用臺灣在文化、旅遊、醫療、科技、農業及中小企業方面的軟實力,創造雙邊和多邊的合作機會。相關策略包括促進農業合作,增加與其他國家的雙向旅遊,吸引南向 政策鎖定的國家人民到臺灣接受優質的醫療 服務。
- 加強與南向政策國家的關係。深化官方和民間的交流,簽訂和續訂貿易協議,建立與友邦進行多邊與雙邊合作的制度,加速談判進程。
南向政策對臺灣的戰略重要性
全球只有十多個國家與臺灣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大多數國家承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國共產黨堅稱中國是唯一以中國為名的主權國家,臺灣這座自主治理的島嶼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美國遵循「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與臺灣正式建交,但是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與臺灣有「堅實的非官方關係」。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事實清單》,「雖然美國與臺灣並無外交關係,但我們與臺灣之間的非官方關係堅實⋯⋯而且想要維持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這份文件引用了 1979 年的《臺灣關係法》,該法奠定雙方關係的法律依據,並且明確承諾美國會協助臺灣維持防禦能力。臺灣和美國有著相似的價值觀以及深厚的商業及經濟關係,而且兩國人民的情誼深厚,這些因素都是臺灣與美國友誼的
基石。
根據《事實清單》,美國期待「海峽兩岸的分歧會透過和平手段得到解決」。

南向政策也可以視為臺灣與鄰國進行商業、貿易、教育、人文交流和促進旅遊的計畫。
一份名為《推動願景:臺灣的新南向政策》(Moving the Vision Forward: Taiwan’s New Southbound Policy)的政府文件表示,「南向政策為臺灣推動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避免與中國聚焦於區域基礎建設的一帶一路計畫直接較勁。南向政策的計劃都是關於人才和軟實力,促進旅遊、教育、醫療、技術、中小企和農業的發展。」
南向政策和印度的關係
整體而言,印度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一直壟罩在印度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陰影之下。但是這個區域戰略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印度成為臺灣理想的投資地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印度予以承認並且正式建交。1971 年,印度加強對中國的支持,站在中國這一邊,將臺灣趕出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終止與臺灣的合作關係。然而,印度政府在 1992 年推出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以後,再次開始更加留意東邊的鄰國。
1995 年,臺灣和印度在新德里成立了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Taiw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re,TECC),在臺北成立了印度臺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ITA)。這兩個單位開始提供領事服務,並促進雙方在經濟、貿易、教育和人文方面的交流。
從此以後,印度與臺灣的關係逐漸深化。2014 下半年,印度進一步從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轉向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更加重視區域合作。在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帶領下,印度開始了幾項計劃,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推動 「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等計畫,主要目的是鼓勵外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上述計畫簡化了外國企業在印度登記的規定。而且印度還推出商品與服務合併課稅的稅制,方便外國企業在印度進行投資。印度政府也宣布了吸引投資的補助。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北方邦等州都提供土地、水和電費方面的補助。
南向政策也讓臺灣民間企業將部分製造基地轉移到印度,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地點,因為印度擁有廉價的技術勞工。

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處長葛葆萱在 2020 年 11 月透過《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表示,「臺灣和印度本來就是可靠的友邦。兩國都擁抱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權等基本價值,印度的東進政策與臺灣的新南向政策明顯有許多交會點,而新南向政策的目的是改善臺灣與東南亞、南亞和大洋洲等 18 個國家的關係。」
為了加強和深化印度與臺灣的工業和貿易往來, TECC 和 ITA 也簽署了一份協議,以促進產業合作。富士康和瑪吉斯等臺灣企業在印度的工廠也已經開工。此外,由於臺灣文化上與東亞國家相似,台灣企業可以學習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的經驗和商業模式,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已經在印度營運一段時間。
葛處長透過《印度斯坦時報》表示,「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這為臺灣和印度進一步加強製造業的雙邊合作創造了許多機會。因此,我們應仔細評估各自的定位並制定相關政策,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臺灣已經表示與印度加強雙邊關係的意願,而印度是新南向政策鎖定的主要國家之一。印度也需要更多友邦支持「印度製造」計劃,以便開始扶植本土的製造業在印度進行銷售和出口。此外,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工程在南亞擴大影響力,再加上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擴大印度與臺灣之間的商業和文化合作對兩國都是雙贏。
葛處長還透過《印度斯坦時報》表示,「過去 25 年間,臺灣和印度都從日益增長的貿易和投資、教育交流和技術協作中獲益良多。現在應該重新制定對彼此互利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策略。」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亞太地區公報》(Asia Pacific Bulletin)上發佈,網址如下: https://www.eastwestcenter.org/publications/india%E2%80%99s-act-east-and-taiwan%E2%80%99s-new-southbound-policy-are-win-win。本文已經過編輯,以符合本論壇的格式要求,並加入其他論壇成員的報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