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員
正當在 2022 年 11 月世界領導人齊聚埃及舉行氣候大會時,中國創記錄的乾旱,持續激起人們對該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對其供水緊缺所產生的漣漪效應感到擔憂。
中國官員坦承,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已經成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占每年全球總量將近三分之一,被迫提高燃煤發電廠的產量,以彌補瀾滄江(湄公河)和長江等主要河流因低水位而造成水力發電設施產量遞減。
2022 年 8 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某位官員向國營的《環球時報》坦承:「由於季節性因素而對電力的需求持續增加和缺乏水力發電能力,造成對煤炭供應的高度壓力。」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發電站在該月前兩週內已經燃燒 816 萬公噸的煤炭,較前一年暴增 15%。 增加產量會造成代價高昂的後果:那些工業廠房所噴發的氣體和其他廢棄物,進一步汙染長期受汙染的地下水供應,正如熱浪引起對水的強烈需求。
根據《外交家》雜誌指出,「中國數十年來過度依靠地下水,加上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灌溉和人口增長對水源的高度需求,讓這些擔憂進一步加劇」。
該雜誌於 2022 年 9 月報導,在中國 14 億人口中,估計大約 70% 的主要飲用水來自地下水,同時它還灌溉了該國家大約 40% 的農地。 (本刊照片:2022 年 8 月,一位農民站在中國西南地區某乾枯社區水庫的抽水機附近。)
《外交家》報導,「更複雜的問題是,中國現有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影響環境和社會,包括人類健康、耕地和河流品質」。 「根據最近的估計值,中國 80% 以上的城市因家庭、工業、市區和農業來源而受到嚴重污染。 同樣地,2016 年由中國政府所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地下水大約有 80% 受到污染物(包括砷等重金屬)的重大污染。」
中國的水資源政策也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北京被指控因其瀾滄江(湄公河)巨型水壩而限制流量,造成寮國和泰國等下游乾枯鄰國必須對抗乾旱。 新加坡和美國的研究人員於 2022 年 5 月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期刊《水文與地球系統科學》(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所發布之研究中指出,「在短短的數十年,湄公河流域經歷了快速的基礎建設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但也破壞環境,並挑戰河岸國家之間的關係」。
目前幾乎看不到任何紓解的跡象。 路透社於 2022 年 11 月報導,中國科學家預測在未來幾個月,該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將低於正常值,其中華南地區可能面臨嚴重乾旱,包括以水力發電為主要能源的地區。 這將引發燃燒更多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以滿足冬季能源需求,「增加碳排放量,最終提高極端天氣的風險。」
2022 年 8 月,非營利組織全球能源監控(Global Energy Monitor)研究人員于愛群(Yu Aiqun)告訴 CNN,這種方法就像是「喝毒藥解渴」。 她說:「中國對燃煤發電很痴迷——有很強的依賴感。」 「每當發生能源問題時,它總是試圖從燃煤發電尋找答案。」
隨著中國國有公用事業產量的暴增,讓人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感到焦慮,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選擇忽略在埃及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 27 屆締約方會議(COP27),所有國家的領導人在會議中「針對處理氣候緊急情況至關重要的一系列問題」再次提出保證。
美聯社(AP)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在 COP27 會議的致辭中宣布捐款 1.5 億美元,以協助非洲適應氣候所帶來的影響。 他說:「這次聚會必須是重新承諾我們未來和我們共同能力的時刻,以便為全世界撰寫更美好的故事。」
德國氣候特使珍妮佛・摩根(Jennifer Morgan)告訴美聯社,「對於美國國內通過法律並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拜登總統非常明確地表示,氣候危機是主要優先事項」。
照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