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印太防御《论坛》杂志欢迎投稿。

请发送完整文章至:ipdf@ipdefenseforum.com

我们非常乐意审视新文章的发表申请。 在提交文章时,请提供一份简短摘要、撰稿人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美国印太司令部通过IPDefenseForum.com这个平台,使用伙伴国的母语和便于查阅的格式向外国军事部门高级官员、国防官员以及安全人员提供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地区稳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此外,外国撰稿人也可以通过IPDefenseForum.com这个渠道发表对印太地区军事和安全问题的看法。 这些看法不一定要代表印太司令部或美国政府其它部门的政策或主张。

反馈

如需联系IPDefenseForum.com的编辑人员,请使用“About Us”(关于我们)选项卡(参见https://ipdefenseforum.com/about-us/)。

纠正

如需纠正事实性错误,请通过”About Us”链接提交一份纠正申请。 我们会尽力及时纠正电子或纸质出版物中的错误。


保衛海洋 2025 年,第 2 期,第 50 卷

安德烈・J・斯特里迪隆三世(ANDRE J. STRIDIRON III)博士為退役美國海軍軍官暨飛行員,現任美國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太平洋多領域訓練和實驗能力(Pacific Multi-Domain Training and Experimentation Capability,PMTEC)計畫負責人。他負責整合印太地區的聯合、混合軍種及全領域訓練及實驗。他於 2019 年取得南加州大學的領導力與組織變革博士學位,並於 2020 年榮獲太平洋艦隊司令年度最佳文職人員獎。刊載於第 28 頁


諾兒・巴特利(NOËL BARTLEY)上尉為美國陸軍戰略專家。她擁有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公共事務碩士學位。她曾任通訊軍官,且擔任過多個營級職務,亦曾擔任美國陸軍通信學校(U.S. Army Signal School)校長的副官。


海軍中校丹尼爾・R・波斯特(DANIEL R. POST)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戰略與政策學系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現代戰爭觀點(Perspectives On Modern War)課程的聯席主任。他曾是美國海軍直升機飛行員,最近則在美國戰略司令部(U.S. Strategic Command)擔任核打擊顧問。刊載於第 38 頁


史賓塞・彼得森(SPENCER PETERSEN)為美國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官員暨美國空軍後備役人員,駐紮於美國印太司令部聯合情報行動中心(Joint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Center)。他於 2011 年獲得美國空軍軍職,此後曾擔任情報官、助理教授和作戰處處長,並於 2020 年加入國防情報局。他在支援聯合和混合軍事規畫及行動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包括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刊載於第 46 頁


賽巴斯丁・凱瓦尼(SEBASTIAN KEVANY)博士於 2021 年加入位於夏威夷的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他專門研究與外交、外交政策、國際關係、安全和全球公衛有關的衛生政策。他專精於監測和評估、成本效益分析、外交、國家和國際安全、衝突解決以及利用全球衛生參與來預防或解決衝突。刊載於第 54 頁

 


班.麥克倫南(BEN MCLENNAN)准將 1994 年加入澳洲陸軍預備役,並於 1999 年服役。他是第 3 旅(兩棲裝甲)的指揮官,曾指揮步兵排、連、第 1 營、澳洲皇家軍團和戰鬥訓練中心(Combat Training Centre)。他曾被派駐阿富汗、菲律賓和東帝汶,並參與過在法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加坡、南韓和美國的多次任務。他擁有軍事研究碩士學位,並擔任澳洲皇家步兵團訓練副團長。刊載於第 56 頁

 


李東根(DONGKEUN LEE,音譯)為大韓民國海軍後備役人員,也是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戰略與國防研究中心的博士候選人。他曾任海軍情報官,並擔任軍事外交職務,包括大韓民國海軍總部的外事聯絡官。刊載於第 62 頁

 


戰無不勝 2025 年,第 1 期,第 50 卷

大韓民國陸軍退役中將全仁釩(IN-BUM CHUN) 現任國家亞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韓國國際交流財團
(Korea Foundation)、美國陸軍協會(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以及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顧問。他曾於南韓國防部主管美國事務,並曾服務於包括大韓民國特戰司令部(ROK Special Warfare Command)在內的各級指揮體系。 刊載於第 38 頁


恩尼斯沃羅.柯文尼薩卡(ONISIVORO COVUNISAQA)准將 於 1984 年 7 月加入斐濟共和國軍隊,並於 1991 年畢業於軍官學校(Officer Cadet School)。
他現任斐濟陸軍司令兼領土部隊旅
(Territorial Force Brigade)參謀長。他曾任斐濟副總統副官、營長、步兵指揮官和訓練單位少校。他獲得的榮譽和嘉獎包括斐濟共和國獨立 50 週年勳章(Republic of Fiji 50th Anniversary Independence Medal)、功勳獎章
(Meritorious Service Decoration)、以及國際維和勳章(包括多國部隊勳章、觀察員勳章等)。 刊載於第 42 頁


賽門.斯圖爾特(SIMON STUART)中將於 2022 年 7 月就任澳洲陸軍司令。他於 1987 年入伍,並於 1990 年服役於澳洲皇家步兵團(Royal Australian Infantry Corps)。他曾於澳洲和海外擔任領導、營運、訓練和專案管理職務。他獲得的榮譽和嘉獎包括 2011 年澳洲勳章(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2014 年傑出服務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以及 2020 年晉升為澳洲勳章官佐(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他也曾受到哥倫比亞、捷克、印尼、日本、東帝汶、烏拉圭和美國等夥伴國家的表彰。 刊載於第 46 頁


次世代威脅 2024 年,第 4 期,第 49 卷

大韓民國陸軍准將禹錫宰(WOO SUK JAE,音譯)為韓美聯合軍司令部(CFC)混合兵種與聯合計畫副參謀長。他曾擔任南韓聯合參謀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作戰和指揮管制負責人,以及南韓第 121 步兵聯隊(121st Infantry Regiment)指揮官。禹錫宰還擔任過作戰官、策劃官及主任、危機管理官、以及安全營指揮官。他擁有南韓陸軍士官學校(Korea Military Academy)管理學士學位、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政治學碩士學位,並完成了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法學院高階領導力課程。


大韓民國陸軍上校鄭熙亨(JUNG HEE HYOUNG,音譯)為韓美聯合軍司令部混合兵種與聯合計畫戰略長。她曾擔任南韓陸軍訓練所(ROK Army Training Center)第 26 軍團(26th Regiment)指揮官,服役於南韓陸軍人事司令部(Personnel Command),並在南韓國防部負責全球政策、安全合作和國防外交政策事務。她擁有全南大學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英國語言學士學位、空軍技術學院
(Air Forc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碩士學位,以及明知大學(Myongji University)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大韓民國陸軍上校金永日(KIM YONG IL,音譯)是韓美聯合軍司令部演習處處長。他曾擔任韓美聯合軍司令部師長室政策處處長、第 60 師參謀長、以及步兵旅旅長。他還曾擔任韓美聯合軍司令部策劃官、國家危機管理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risis Management)狀況主任、營長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戰略策劃處軍官。金永日擁有南韓國防大學
(Kore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管理學碩士學位。刊載於第 32 頁


羅索羅・安吉羅・羅德里格斯(ROSAURO ANGELO RODRIGUEZ)是來自菲律賓的全球安全、調查和作業風險管理主管,也是 PAD1925 諮詢公司(PAD1925 Consultancy)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他畢業於菲律賓軍事學院(Philippine Military Academy),為菲律賓武裝部隊開發模擬技術。他擁有菲律賓發展學院
(Development Academy of the Philippines)的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證書,也是菲律賓比科爾大學(Bicol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他曾擔任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公民服務主任、菲律賓曼努埃爾.L.奎松大學(Manuel L. Quezon University)刑事司法學院 (School of Criminal Justice)院長。刊載於第 36 頁


謝爾・霍羅威茨博士(DR. SHALE HOROWITZ)為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政治學教授。他研究國際和種族衝突,特別關注東亞和南亞;國際貿易和金融政治;以及後共產主義國家與東亞的市場轉型和制度變革的政治。他曾於中國、印度、南韓、臺灣、東歐和前蘇聯進行研究。刊載於第 50 頁


持久的夥伴關係 2024 年,第 3 期,第 49 卷

亞歷山大.S.朴(ALEXANDER S. PARK)中校是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的陸軍研究員。他 2001 年開始在大韓民國陸軍服役,並於 2005 年透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同步入伍計畫」(Simultaneous Membership Program)加入美國陸軍國民兵(Army National Guard)。作為現役後備陸軍戰略家(Active Guard Reserve Army Strategist),他曾於南韓漢弗萊斯營(Camp Humphreys)擔任第八軍團海外部署訓練主管,也曾擔任過預算官、計畫官和分遣隊指揮官。他畢業於美國陸軍戰爭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基礎戰略藝術學程(Basic Strategic Art Program),並獲得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碩士學位、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位於首爾的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學士學位。刊載於第 8 頁


甘尼山・維格納拉賈博士 是印度孟買梵門閣(Gateway House) 經濟與貿易教授級研究員,也是倫敦海外發展研究所(ODI)客座資深研究員。他是斯里蘭卡總統顧問,也是地緣政治製圖師(Geopolitical Cartographer)董事會成員。他曾擔任過的高階職務包括: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研究主任、斯里蘭卡外交部智庫執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訪問學者、以及麥克斯韋斯坦普公司(Maxwell Stamp PLC)貿易和競爭力全球主管。維格納拉賈曾為美國商務部、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供諮詢服務。他的著作涵蓋總體經濟學、經濟發展和地緣經濟學,並擁有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刊載於第 32 頁


史蒂芬.施若德上尉是美國海軍直升機飛行員,現任美國太空司令部(U.S. Space Command)印太區域國際交流與夥伴關係聯絡官。他是太平洋聯合整合太空小組(Joint Integrated Space Team Pacific,位於夏威夷美國印太司令部總部)成員,作戰經歷包括兩次作為德懷特.艾森豪號航母打擊群(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arrier Strike Group)的飛機指揮官部署到中東。他曾參與與菲律賓關於《太空狀況覺知資料共享協議》(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Data Sharing Agreement)的談判,並向包括新加坡和泰國在內的夥伴提供有關太空機會的專業意見。他擁有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英語學士學位。刊載於第 46 頁


法爾克・泰特韋勒(FALK TETTWEILER) 為喬治.馬歇爾中心(George C. Marshall Center)研究與政策分析部(Research and Policy Analysis Department)研究員暨分析師。他的工作聚焦於戰略敘事、以及戰略競爭的認知層面。他同時也是和平夥伴關係聯合會(Partnership for Peace Consortium)新興安全挑戰工作小組
(Emerging Security Challenges Working Group)共同主席。此前他曾擔任馬歇爾中心計畫與戰略處(Plans and Strategy Directorate)副主任。刊載於第 58 頁


安全保證 2024 年,第 2 期,第 49 卷

阿富亞.博亞赫馬-李(AFUA O. BOAHEMA-LEE)少校為美國印太司令部指揮外科醫生辦公室聯合醫療規劃師。她於 2004 年加入美國陸軍預備役,擔任食品專業人員,並於 2009 年晉升為醫療服務隊軍官。她在醫療規劃與行動、人道援助及團隊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曾擔任過多項領導職務,包括指揮官、醫療行動官及部門主管。她於夏威夷的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完成了軍事獎學金課程,並在三叉戟大學
(Trident University)取得生物教育學士學位、醫療保健管理碩士學位,以及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取得國防與戰略研究碩士學位。刊載於第 50 頁


迪昂.卡尼恩(DEON CANYON)博士於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DKI-APCSS)擔任學術院長和教授。他的專業領域包括危機管理、生物安全、太平洋島國地區研究及灰色地帶兵推。他的跨領域研究主要聚焦於利用創新方法來理解、管理、控制及預防各種複雜且不斷變化的安全威脅。他在任職於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及其他美國和澳洲大學的 29 年職業生涯中,共發表了超過 240 篇專業出版物。


班傑明.萊恩(BENJAMIN RYAN)博士於美國田納西州貝爾蒙特大學湯瑪斯.弗里斯特二世醫學院(Thomas F. Frist, Jr. College of Medicine at Belmont University)擔任公共衛生和全球倡議教授。他的專長領域包括減少災害風險和提升社區韌性。他曾協助聯合國(United Nations)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應對各種災害和疾病問題,並共同開發了一項計畫,幫助全球超過四千個社區做好防災準備。他曾於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擔任副教授。 刊載於第 56 頁


戰略轉移 2024 年,第 1 期,第 49 卷

阿爾弗雷德.歐勒斯(DR. ALFRED OEHLERS)博士於 2007 年加入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他曾擔任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副教授。他於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擁有澳洲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經濟學碩、學士學位。他的研究專長為關於印太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並就一系列議題開設了許多課程並撰寫了大量文章,其中許多涉及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區域的快速發展。刊載於第 8 頁


布拉瑪・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為地緣戰略學家、學者、作家和評論家。他是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戰略研究教授;柏林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Academy)學院的理查德.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研究員;同時為隸屬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國際激進化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adicalisation)的研究員。並曾擔任印度外交部長所領導之政策顧問小組成員。在此之前,他曾擔任印度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顧問、以及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外部安全小組(External Security Group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召集人。刊載於第 20 頁


周景浩(DR. JINGHAO ZHOU)博士是紐約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學院(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亞洲研究副教授。他的研究重點為中國意識形態、政治、宗教和美中關係。他發表過數十篇期刊論文、報刊文章、以及六本著作。他的新作 《大國競爭成為中美關係新常態》(Great Power Competition as the New Normal of China-U.S. Relations)於 2023 年出版。 刊載於第 42 頁


珍妮佛.達布斯.秋巴(DR. JENNIFER DABBS SCIUBBA)博士為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赫斯新前沿中心(Hess Center for New Frontiers)高級研究員(非常駐),暨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全球研究員。除了撰寫有關人口政治的學術論文外,她還著有《持續增加的 80 億人口:性、死亡、移民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8 Billion and Counting: How Sex, Death, and Migration Shape Our World)和《未來戰爭的面貌:人口與國家安全》(The Future Faces of War: Popul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她曾受訓於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mographic Research),並曾在美國國防部從事人口與環境問題之研究。 刊載於第 48 頁


傑克.沃利斯(DR. JAKE WALLIS)博士曾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ASPI)國際網路政策中心(International Cyber Policy Centre)領導「資訊操作與假訊息」 (Information Operations and Disinformation)計畫。在那裡,他與各國政府機構、民間社會和社群媒體平台合作,打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散播的假訊息。他的博士論文探討了具有政治動機的團體如何透過線上網路進行動員。他曾在「澳洲陸軍研究與發展計畫」(Australian Arm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heme)下研究極端組織如何利用社群媒體,並曾為北約創新中心(Innovation Hub)撰稿人。他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規模散播假訊息與文宣活動的分析已發表於世界各地的出版物上。刊載於第 52 頁


全球復原力 2023 年,第 4 期,第 48 卷

米米.溫.畢爾德博士(DR. MIEMIE WINN BYRD是美國陸軍退役中校,現任夏威夷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Daniel K. Inouy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教授,專精於美緬關係、印太經濟、組織發展和成人教育。她的研究重點為軍民行動、機構間協作,以及企業財務會計標準。她擁有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經濟學和會計學學士學位,以及夏威夷大學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她於南加大學獲得教育領導力博士學位。 刊載於第 24 頁


三島茂德博士(DR. SHIGENORI MISHIMA)為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Acquisition, Technology & Logistics Agency,ATLA)副廳長暨首席技術官(vice commissioner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他負責監管日本自衛隊的研發工作,裝備、技術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及官、產、學界之間的先進技術提升。他曾主管防衛裝備廳的技術戰略部(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Strategy)和調達管理部(Project Management Division)。他擁有東京大學海洋建築工學學士、碩士學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流體力學博士學位。 刊載於第 40 頁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