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北极变局中需重点关注的国家之一

乔什·“巴格西”·西格尔(Josh “Bugsy” Segal)博士
随着北极冰层快速融化,该地区的战略和经济潜力日益凸显,为自然资源的盈利性开采和通往欧洲及其他地区的直接航运路线带来了更多可能。
1920年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Svalbard Treaty)确立了挪威对该北极圈西北部同名群岛的主权。在正式通过一个世纪后,该条约依然有效。 该条约让各缔约国能够出于商业目的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及周边水域开展活动,包括开采自然资源和科考研究。 该条约的印太签署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朝鲜、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鉴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其成为了前往北约国家和俄罗斯的有效导航点。 三年前,如果有人说朝鲜军队将与俄罗斯并肩作战,大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这种说法荒唐。 对于朝鲜是否能轻易地通过斯瓦尔巴抵达俄罗斯,军事规划人员也可能会质疑。 然而,这种怀疑可能受到了误导。 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40多个缔约国之一,朝鲜拥有同等的法定权利,能够自由访问该地区,开展资源开采和科考活动。 冰层的融化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2016年,在签署该条约后,朝鲜宣布有意充分行使这些权利。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通过行使这些权利,确保了朝鲜“获得国际保证,能在该群岛开展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
斯瓦尔巴拥有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 该群岛也是国际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所在地,该国际项目得到了朝鲜的支持。 根据“斯瓦尔巴研究”(Research in Svalbard)数据库的数据,虽然目前只有挪威和俄罗斯在斯瓦尔巴有常设“经济活动”基地,但截至2024年,已有11个亚洲国家在该地开展了科考活动。 其中四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建立了科研站。
对于适航性不断增加的北海航线(NSR),朝鲜也试图挖掘其经济潜力,希望利用该航线向俄罗斯开展货运。 北海航线大大缩短了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运输距离,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
对于朝鲜对斯瓦尔巴的自然资源享有同等权利,该地区观察人士表示出乎意料。 虽然条约明确禁止军事活动,但很多国家仍然对中国在该地区的科研活动表示关切,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关联实体的一些活动。
中国将自己称为“近北极”国家,是北极理事会论坛的38个观察国和组织之一。 中国不是理事会的八个有投票权的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之一。 理事会没有司法管辖权,但将自己定位为“促进北极合作的首要政府间论坛”。
近期的报道凸显了朝鲜加强参与北极事务的努力。 虽然朝鲜未提出正式主张或在斯瓦尔巴建立基地,但朝鲜政府对北极航道和资源开采表现出了兴趣。 这些欲求与其他国家对新航线和未开发资源的争夺不谋而合。 虽然朝鲜未主张其在斯瓦尔巴的完全条约权利,但其兴趣凸显出北极地缘政治和资源竞争的复杂而不断演变的性质。 对于军事分析人士和学者而言,这些发展动态值得密切关注。
对于专注于在这一快速变化的前沿地带维持稳定的国家而言,了解此类北极动向的更广泛影响至关重要。
西格尔博士是美国国防部的独立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