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网络是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关键

美国陆军第8战区保障司令部国家安全法团队
印太战区的广袤地域对寻求投注军力的国家构成了独特挑战。 不可否认,先进武器和技术很重要,但要在该地区取得真正的战略优势,关键还在于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组成的强大网络,以及具有韧性的后勤网络。
太平洋地区间的极远距离给后勤构成了重大障碍,而长期监管要求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复杂。 例如,《军事货物优先法案》(Military Cargo Preference Act)规定,所有为美国军事部门和国防机构采购或归其所有的物品必须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以合理价格独家运输。 与此类似,《琼斯法案》(Jones Act )要求美国港口之间运输的货物由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建造、拥有和运营的船只运输。
虽然此类法规支持了本国海上产业,但如果要遵守这些法规,则会限制航运的选择,且必须在指定港口装货,可能会增加运输时间和复杂性。 这就要求全面的预测和规划,而动态变化的突发环境要求快速反应,这一点具有挑战性。
例如,根据天气、海况、船只类型、货运量和安全环境,从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塔科马(Tacoma)航行6800海里到澳大利亚悉尼需要17-32天。 与此类似,到日本、菲律宾、韩国和台湾需要近一个月。
这凸显了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预置储备和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与当地承包商和销售商建立牢靠的关系,对于提升后勤效率和加强合作至关重要。 此类联盟是隐形的支撑,支持了有效的军事行动。

图片来源: 布莱恩·诺尔斯(BRIAN KNOWLES)下士/美国海军陆战队
部队和访问部队地位协定明确了访问部队的法律地位,为与东道国的军事合作建立了规则,成为这些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关键准入、基地和飞越协议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基础性协定,实现了印太地区的快速反应和力量投射。
此外,采购和互通服务协定(ACSA)和相互后勤支持协定(MLSA)加强了互操作性和反应能力。 采购和互通服务协定简化了各国从彼此获得后勤支持、补给和服务的流程,确保其获得关键资源,这些需求往往都是临时产生的。 与此类似,相互后勤支持协定促进服务的共享,如加油、维护、医疗援助和运输。
这些协定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确保军队能够严丝合缝地跨境运作,高效而有效地应对危机。 东道国内部的联合承包机制同样重要,这些机制实现了货物和服务的高效采购,如餐饮、住宿、交通和机场支持,从而减轻了后勤负担,包括在澳大利亚的“护身军刀”(Talisman Sabre)等多国演习期间。
菲律宾和美国之间的加强防务合作协定(EDCA)体现了这些概念。 这项2014年的协定扩大了美国军队对菲律宾境内指定地点的准入范围,促进了联合训练、装备预先部署和灾难响应。
2025年3月,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美国敲定了一项协定,让美国在雅浦州(Yap State)投资建设超过144亿元(约合20亿美元)的国防基础设施,加强了美国的战略能力以及在战区的存在。 美国国防部的倡议与密克罗尼西亚针对社区的优先事项一致,即环境、安全、维护, 以及社会。 这项投资的基础是美国与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的长期自由联合协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 agreements)。
要获得准入和影响力,光靠军事实力并不足够;还需要建立信任,培育合作,并展现合作伙伴关系的价值,尤其在印太地区。这个地区距离广袤,准入无比重要。 这些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协定建立,通过合作培育,是力量倍增因素,放大了军事能力,为区域稳定和安全铺平了道路。
美国陆军第8战区保障司令部位于夏威夷檀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