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在北纳土纳海紧张局势加剧之际加强海上巡逻
古斯蒂·达·科斯塔(Gusty Da Costa)
印度尼西亚正在加强海上巡逻和监控,以应对中国海岸警卫队船只对其专属经济区(EEZ)的反复侵入。 此前发生了一系列对抗事件,包括在2024年10月的一次事件中,印度尼西亚巡逻船拦截和驱逐了一艘干扰地震勘探的中国船只。 在争端日益激烈的南中国海,此举凸显出印度尼西亚捍卫主权、确保稳定的决心。雅加达将南中国海部分地区称为北纳土纳海(North Natuna Sea)。
在中国海岸警卫队船只进入印度尼西亚专属经济区、干扰了勘探船地质珊瑚号(MV Geo Coral)后,印度尼西亚海岸警卫队(Bakamla)和海军舰船(包括丹纳岛号(Pulau Dana)和苏特迪·赛诺普特拉号(KRI Sutedi Senoputra))对其进行了驱逐。当时,地质珊瑚号正在为一家印度尼西亚公司开展地震研究。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赋予沿海国家对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自然资源享有独家权利。
中国船只也不断侵入其他南中国海声索国的专属经济区,包括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破坏性捕鱼观察组织(Destructive Fishing Watch Indonesia)致力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组织的国家协调员穆罕默德·阿卜迪(Mohamad Abdi)向《论坛》表示:“中国海岸警卫队的侵入是该地区一系列挑衅行为的一部分。 北纳土纳海是印度尼西亚的关键区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战略上。 此类事件凸显出印度尼西亚需要保持警惕,并加强海上安全措施。”
印度尼西亚海岸警卫队和海军增加了联合巡逻,提升了监控技术,并加强了机构间协调。 阿卜迪表示,印度尼西亚定期部署了舰艇、飞机和无人机,对威胁进行监控和应对,确保迅速、分层的响应,以及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强烈存在感。
北京对几乎整个资源富饶的南中国海主张主权,无视国际法庭2016年的裁决,该裁决裁定,其领土主张没有法律依据。
国际法教授和印度尼西亚前外交官埃迪·普拉托莫(Eddy Pratomo)向《论坛》表示,印度尼西亚“一直拒绝”北京的主张。 “这一立场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北纳土纳海是印度尼西亚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 不过,坚守这一立场既需要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也需要在行动上做好准备。”
作为一个拥有1.3万多个岛屿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正在加强海上基础设施和资源,以确保覆盖其广袤的海上领土。 “在这一地区,增加投资非常重要,”阿卜迪说。
印度尼西亚在加强海上防御的同时,也在管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中国是印度尼西亚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最近的双边对话,包括2024年11月的一份海上合作联合声明,强调了在维护和平的同时保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印度尼西亚深思熟虑的策略包括利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地区团结。
“东盟国家之间的协调巡逻和信息共享非常重要,”国立巴查查兰大学国际关系讲师谭库·瑞萨亚(Teuku Rezasyah)向《论坛》表示, “如果印度尼西亚带头保护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就为其他东盟国家树立了榜样。”
分析人士表示,印度尼西亚在北纳土纳海的主动姿态促进了更广泛的印太地区安全架构。 雅加达通过宣示主权,巩固了基于规则的海上秩序,这一秩序对地区稳定至关重要。
“印度尼西亚的行动传达了尊重国际法的清晰信号,”海洋专家马塞勒斯·哈肯·贾亚威巴瓦(Marcellus Hakeng Jayawibawa)向《论坛》表示, “这表明,各国有权也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专属经济区,防范未经许可的侵入,这一原则在整个印太地区得到共鸣。”
古斯蒂·达·科斯塔《论坛》驻印尼雅加达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