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员工
中国不是北极国家。其北方边境距离北极圈近 1500 公里,距离北冰洋更远。然而,中国却在蚕食这一冰冻地区,试图控制其海量的资源,并利用其战略位置实现经济和可能的军事目的。
2018 年,中国自说自话地宣布自己是“近北极”国家。这一宣告立即招致广泛谴责。“只有北极国家,以及非北极国家,”时任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表示。“不存在第三类国家,中国宣称自己是第三类国家,完全无效。”
环绕北极的八个国家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所有八个国家都对北极圈内的领土和领海主张主权。
虽然中国距离北极非常遥远,在中国共产党(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治下,北京对北极开展了广泛研究,并觊觎该地区的丰富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并宣传北海航线(NSR)的潜力,这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多段通道。在不结冰的时候,北海航线能够提供一条更短的替代性东西向海上走廊,可用于商业航运,或许也可以用于军事船只。
2023 年 12 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教授克里斯蒂娜·斯珀耳(Kristina Spohr)博士向《外交官》杂志表示,北京声称北海航线是中国“一带一路”(OBOR)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延伸。
多个因素让中国能够在该地区占得一席之地:
•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融化。据美国之音 2023 年11 月报道,北极温度的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快四倍,该现象被称为“极地放大”。
• 破冰船、全天候简易机场、浮动式核电厂、遥感设备和无人机等技术进步。
• 北极巨头俄罗斯由于对乌克兰发动的无端战争而面临军事和财政困境。位于坦帕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全球和国家安全研究院 2023 年报告称,在莫斯科进行战争之际,占据北冰洋海岸线 53%的俄罗斯已默许中国进行投资,以维护和开发该地区基础设施。
常驻加拿大温哥华的北极研究所研究员特里姆·埃特约德(Trym Eiterjord)向《论坛》表示,2021 年 3 月通过的中国“十四五计划”概述了该国对北极地区的目标。该计划首次明确体现了北京渗透该地区的意图。中国利用地面、海上和空间技术,改进了北极地区的情报工作。
中国利用其不断增进的知识,企图影响北极国家。在中国这个遥远国家表示浓厚兴趣后,一些国家最初持欢迎态度。但对于北京对该地区意图的质疑持续增加。
“人们开始问,中国在北极扩大存在意味着什么,”埃特约德说,“现在有更多的质疑。”
中国的一些行为可能揭示了答案。例如,2023 年 8月,中国和俄罗斯的海军部队在阿拉斯加海岸外的国际水域开展了军事演习。据《外交官》杂志 2022 年 6 月报道,有报道称与丹麦和瑞典研究人员合作的中国研究人员与解放军存在未披露的关系,引发了安全担忧,促使人们呼吁开展更严密的监管。
2023 年 10 月,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年度北极圈大会上,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荷兰皇家海军上将罗布·鲍尔(Rob Bauer)表示:“中国对该地区的意图仍然不透明。”当月晚些时候,他向彭博新闻表示:“他们未表示不会将该地区军事化。”
由于海冰融化,北冰洋上可进行贸易和资源勘探。这让北极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增加,与十年前的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上,船只在北海航线航行需要破冰船的护航。但随着冰盖的融化,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为贸易开辟了潜在捷径,绕过了拥塞的海上航线和咽喉点,如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2010 年,丹麦商船北欧巴伦支号( Nordic Barents)成为了首艘穿过北海航线的非俄罗斯散装船。之后有更多的商船通过。据挪威 High North News 报道,由于中国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增加,2023 年北海航线的通行次数创纪录地达到了 75 次。由于莫斯科在 2022 年 2 月入侵乌克兰后,试图规避国际社会对其实施的石油制裁,这些石油以折扣价出售给北京。据该报报道,2023 年,共有 210 万吨货物经过北海航线,超过了先前 2021 年的高点。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科学家沃尔特·迈尔(Walt Meier)向美联社表示,北极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根据一些模型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或更早,夏天的北冰洋将不再结冰。
环保人士和官员担心,随着各国争相从冰层融化中谋利,可能会导致灾难。事实上,据《金融时报》报道,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相关制裁的压力下,已经授权两艘未加固的油轮于 2023 年 9 月经过北海航线前往中国。
环保组织“绿色空间”(Greenspace)呼吁缔结全球海洋条约,以限制北冰洋上的活动——这是地球上受保护最少的一片海域,作为建立保护区网络的一部分。
北极治理
北极委员会包括在北极圈内有领土的八个国家。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均为北约成员国。有 13 个非北极观察员国家(包括中国),以及 13 个政府间组织和 12 个非政府组织。观察国在受邀时可以参加会议和工作组,但没有决策权。
该委员会根据 1996 年的《渥太华宣言》成立,旨在促进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社区的合作、协调和互动,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重点。该委员会没有司法管辖权。监管责任落在各个北极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身上。
GNSI 报告表示,北海航线作为常态化通道的潜力,其在时间和运输成本方面带来的巨大节省,以及丰富的资源,让该地区引起了各国的兴趣。GNSI 表示,北极拥有世界 13%的石油储备、30%的天然气储备以及矿产储备,包括铝、铜、金、石墨、石膏、铁、镍、铂、银、锡和铀。这里还有制造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以及清洁能源和军事技术所需的稀土元素。
2023 年 4 月,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表示,由于习近平注重两用技术和军民融合,中国在北极的进展可能也有很多军事目的。虽然中共否认对北极有军事兴趣,但北约领导人将此视为潜在威胁。中共虽然承诺不会进行军事化,却将其他地方的地点军事化,例如南中国海的人工岛礁。32 个成员国组成的安全联盟和各个北极国家正在加强在该地区的力量部署。例如,在 2024 年 3 月的“北极边缘”(Arctic Edge)演习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练习了寒冷气候战术。
CSIS 报告指出,由于国家安全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北极建立研究中心的企图遭到了丹麦、芬兰、格陵兰和瑞典的反对,美国也提醒北极各国保持警惕。
2022 年 12 月,在美国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该公司的政治学家兼北极安全专家史蒂芬妮·皮扎德(Stephanie Pezard)表示:“不应该夸大这种威胁。但与此同时,随着北极变得更易于进入,他们(中国)表达了不想被排除在北极开发之外的明确意图。”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几天前,中国与俄罗斯宣告友谊“无上限”,导致北极委员会内部出现了分歧。在该委员会的七个北约成员国中,有一些国家质疑中国及其北极代理人俄罗斯的动机。“中国在选择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在俄罗斯的投资,因为它将莫斯科视为在北极可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CSIS 报告指出。
“权宜之计”
北京和莫斯科在北极的合作伙伴关系表面上似乎互惠互利。俄罗斯在乌克兰陷入了持久而代价巨大的战争,因此依靠中国购买其石油、开展科研、建造基础设施和促进北海航线成为可行的航道。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北极的了解,同时希望被视为该区域的利益攸关方。
2024 年 2 月,总部位于美国的战略情报公司 Strider Technologies 发表报告指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是中国的“黄金机会”。“我们的研究发现,俄罗斯进行了战略转向,表现为政府支出的减少和显著的政策变化,包括与中国的合作……以及通过私营部门投资来维持其在北极的主导地位,”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埃里克·勒韦斯克(Eric Levesque)说。
Strider 报告表示,从 2022 年 1 月到 2023 年 6 月,超过 230 家中国公司注册在俄罗斯的北极领土内经营,相比 2020 年和 2021 年之和增长 87%。
但是,两国关系仍存在裂痕。莫斯科担心中国在北极获得过多影响力会损害其利益。挪威特罗姆瑟北极大学教授兼北极研究员马克·兰特恩(Marc Lanteigne)向《论坛》表示,与此同时,中国对北极国家如何看待其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为敏感,寻求“亲密但不过于亲密的关系”。他说,虽然北京承认俄罗斯在北极的重量级存在,但其也将莫斯科视为衰落的大国,无法完全信任。“中国试图保持平衡。我想,它现在发现做不到这一点,”兰特恩说。
中国未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表示谴责,也未加入全球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制裁。但是,它也不想激怒七个北极委员会国家,这些国家支持乌克兰,遵守对俄罗斯的制裁。
“中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权宜之计,”兰特恩说, “这种关系极其脆弱。”
不完美的联盟
中俄属于世界上最大的独裁国家。两国有 4184 公里的共同边界,经济关系日益加深,开展联合军事演习,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具有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二。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西方的蔑视。
尽管两国表面上一致,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2024 年 3 月,纽约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FR)报告表示,即使是现在,北京和莫斯科也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或正式盟友,专家质疑其关系的牢靠度。外交关系委员会表示,由于历史上的矛盾和种族主义,很多中俄官员、商业领袖和公民之间互不信任。
在 1969 年到 1989 年的中苏关系交恶期间,中共与当时的苏联之间爆发过边境冲突,包括 1969 年 3 月,两国有过长达 7 个月的军事冲突,包括在边境乌苏里江上珍宝岛附近的大规模冲突。外交关系委员会报告表示,两国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俄罗斯对印度的支持以及是否与西方国家合作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随后逐渐稳定,在苏联解体约 10 年后,中共与俄罗斯最终在 2001 年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4 年,当中共拒绝谴责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以及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共再次拒绝谴责后,两国关系有所加强。
两国的贸易关系极不对称,中国拥有到目前为止最强劲的经济,而俄罗斯是最依赖石油产业的国家。兰特恩表示,中俄在北极的经济合作一直很有限,很大程度上基于化石燃料贸易。外交关系委员会报告表示,虽然其武装部队一起训练,但其互操作性程度存疑,且两军从未一起作战过。两国通常在联合国安理会事务上达成一致,有时会阻碍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
在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治下,克里姆林宫一直力图阻止其他国家进入北极。斯珀耳向《外交官》杂志表示,这让莫斯科最近接受北京的提议显得不同寻常。
特罗姆瑟北极研究院的埃特约德表示,当俄罗斯由于战争而淡出后,中国并非作为单个国家实体在北极推进。他说,在 2021 年的“十四五计划”后,中国的各个省政府、企业、部委和其他行为者根据北京更广泛的愿景,启动了各自的北极项目。
虽然俄罗斯和中共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和愿景,其在关键方面却存在分歧。俄罗斯仍然更为与世隔绝,而中共试图凭借“一带一路”计划和全球安全倡议等计划,实现全球霸权。然而,如果中共表现出对北极的野心,可能会引起北极国家的反感,而其在该地区的未来依靠这些国家。
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副教授玛丽亚·列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研究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威权主义,她向外交关系委员会表示:“俄罗斯更具挑衅性,而中国对与西方的全球竞争则采取更为谨慎和长期的策略。”
在谈到中国在北极的角色时,兰特恩说:“中国希望被视为负责任的大国。如果沾上俄罗斯,是无助于打造这一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