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谋求在南海部署浮动核电站,但其令人生疑的安全记录给该计划蒙上阴影

《论坛》员工
中共计划利用浮动核电站(FNPP)发电,以巩固其在南海占领的珊瑚岛礁和人工海洋地态,引发了环境、安全和地缘政治方面的担忧。 中共计划在脆弱的海洋环境中部署驳船式核电站,但其近年来在陆基核电站排放方面的恶劣记录给该计划蒙上阴影。
2024年3月,总部位于东京的《日经亚洲》新闻杂志报道,2022年,中国核电站释放的废水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其含量比日本福岛核电站排放量高9倍,后者于2011年因毁灭性的地震和海啸而受损。 《日经亚洲》援引《中国核能年鉴》报道称,在包括浙江东部的秦山核电站在内的13座中国核电站的19个监测点进行了放射性物质评估。
中共自身的安全记录令人生疑,却批评日本将退役的福岛核电站处理水排放到太平洋,并自2023年8月以来禁止进口所有日本海鲜产品。
中国通过疏浚先前无人居住的珊瑚礁(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将其军事化,在包括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在内的在南海有领土主张的国家之间制造了紧张局势,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退化。 北京在南海任意而广泛的领域声明在2016年被国际仲裁法庭驳回。 这些主张也威胁到国际航运和区域安全。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中心的时任研究员阮越方(Viet Phuong Nguyen)在2018年11月写道,2016年,中国工程师开始建造浮动核电站,并宣布中国将在南海部署多达20个模块化反应堆,包括可能在疏浚的地貌上部署。 阮越方报告称,中国在其东北部海岸外的渤海测试了一个60兆瓦的原型机。
据《南华早报》2023年5月报道,由于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担忧,中国随后中止了在南海安装浮动核电站的计划,导致该计划前景不明朗。 同时,中国继续开发浮动核电站,帮助开辟俄罗斯北极海岸外的北海航线。
甚至在中国内部,科学家也对浮动核电站感到担忧。 在一份2023年2月的报告中,来自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呼吁建立“有效的国际监管框架”,来应对浮动核电站会带来的环境挑战。
他们写道:“浮动核电站的摇摆、起伏和行进可能会影响海洋动植物群和生态系统。” “当发生海啸、恐怖袭击、海上事故、严重的机器损坏、火灾/爆炸或核泄漏时,浮动核电站可能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和海洋环境。”
观察人士表示,驳船上运载的浮动核电站可以为偏远的军事基地、海水淡化和供暖作业以及石油钻井平台发电。 据《大众科学》杂志报道,这些核电站的发电能力相当于陆基发电厂发电能力的约25%。 然而,一些批评者将这项技术称为“浮动的切尔诺贝利”;指的是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致命核灾难,该灾难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根据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全球安全研究中心2023年6月发表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声称主权的南海岛礁上安装的浮动核电站将产生三个主要影响:
- 帮助中共巩固对争议地区的控制,加剧地缘政治争端。
- 加强解放军的能力,将南海进一步军事化。
- 可因事故、破坏或恶劣天气形成安全隐患,危及人类健康和海洋环境。
国际原子能机构2023年11月的报告称,至少还有五个国家在开发海上浮动核电站,这些浮动核电站在按照全球安全准则和透明度规范进行运营和维护时,可能会产生可靠的清洁能源。 与使用化石燃料的发电厂不同,核反应堆在运作时不产生有害的碳排放。 浮动核电站也可以在工厂中建造,在造船厂组装和运输,加快部署速度,降低成本。
2023年8月,在伦敦国王学院赞助的研讨会上, 雅加达, 印尼, 马尼拉, 以及菲律宾的研究人员、监管机构和官员讨论了浮动核电站,表示要确保在海洋环境中部署此类技术的安全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开发技术故障保障措施,并研究法律和监管影响。
专家警告说,其风险可能超过潜在的好处,尤其在南海,那里有大量的渔业资源,对东南亚大片地区的人口维持生计至关重要。 海洋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可能超过与陆基核电站相关的有害影响,控制意外泄漏的挑战也更大。 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浮动核电站免受袭击。
专家警告说,中共未能在国内建立强大的安全文化,其不负责任的核设施管理记录(包括在西藏倾倒核废料)也增加了发生灾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