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南亚

去中国化令印度制药商受益

路透社

高管和专家表示,在生产用于临床试验和早期制造阶段的药物时,药品制造商正在寻求减少其对中国承包商的依赖,此举将使印度公司受益。

近20年来,低成本和速度等因素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合同制药商成为药物研究和生产服务的首选。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供应链中断,这一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现实。 然而,随着与北京的紧张关系加剧,更多国家的政府建议公司对中国供应链实施“去风险化”。

这导致生物技术公司考虑使用印度的制造商来生产用于临床试验的活性药物成分或开展其他外包工作。

总部位于纽约的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医疗保健投资银行业务全球联席主管汤米·埃尔代(Tommy Erdei)表示:“如今,大家可能不会再向中国公司发送RFP(报价请求)了。 现在的想法是,‘我不想知道,他们能否提供更便宜的价格,这不重要,我不会将产品放在中国生产。’”

对此,正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方法开展早期试验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Glyscend Therapeutics创始人阿西许·尼姆冈卡(Ashish Nimgaonkar)博士表示同意。 他说:“过去几年出现的种种因素都使中国对我们的吸引力下降。”

尼姆冈卡表示,当Glyscend在药物开发阶段后期请求报价时,印度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CDMO)将是首选。

印度最大的四家CDMO(Syngene、Aragen Life Sciences、Piramal Pharma Solutions和SAI Life Sciences)表示,2023年,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西方制药公司的兴趣和报价请求有所增加。

这些公司的高管表示,一些客户希望将印度作为第二大制造来源,而另一些客户则希望离开中国,在印度建立供应链。

印度正在寻求在其价值2,975亿元(约合420亿美元)的制药行业中占据更大份额。

总部位于印度的研究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估计,2023年该国CDMO行业的收入为1,105亿元(约合156亿美元),而中国为1,920亿元(约合271亿美元)。 然而,预计未来五年印度的年收入增长率将超过11%,而中国的年均增长水平为9.6%。

SAI Life Sciences表示,自2019年以来,其产能几乎翻了一番,并计划在未来一年左右再扩张25%。

Aragen首席商务官拉米什·苏博拉马尼安(Ramesh Subramanian)表示,该公司在过去五年里从2,500名员工增长到4,500名员工,2022年收入增长21%的部分原因是与西方生物技术公司签订了新合同。

此处插入评注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