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埃及参加气候会议,但中国创纪录的干旱及其供水紧张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继续激起人们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的担忧。
中国官员承认,中国已经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占全球年度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但中国被迫增加燃煤电厂的产量,以弥补湄公河和长江等主要河流水力发电设施产量的下降。
202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名官员向国有媒体《环球时报》透露:“电力需求持续上升,季节性因素导致水力发电能力不足,这给煤炭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美国之音报道,当月前两周,中国统调电厂日均耗煤816万吨,比上年同期飙升15%。 产量的增加造成了代价高昂的后果:这些工业厂房排放的气体和其他废物进一步污染了长期受污染的地下水供应,就像热浪引起了人们对水的呼唤一样。
据《外交家》杂志报道,“中国几十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担忧。这些担忧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灌溉和人口增长的高用水需求造成的。”
据该杂志2022年9月报道,地下水是中国14亿人口中约70%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同时也灌溉着中国约40%的农田。 (附图:2022年8月,一名农民站在中国西南部一个已枯竭的社区水库的水泵附近。)
据《外交家》报道,“更复杂的是,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这会影响到环境和社会,包括人类健康、耕地和河流质量。 根据最近的估计,中国80%以上的城市受到家庭、工业、市政和农业污染源的严重污染。 2016年中国政府主导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估计中国8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物(包括砷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
中国的水务政策也威胁到其他国家,在老挝和泰国等水资源匮乏的下游邻国与干旱作斗争之际,北京方面被指责利用其湄公河巨型水坝限制河流流量。 新加坡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2022年5月发表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杂志《水文与地球系统科学》上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在短短几十年里,湄公河流域经历了快速的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环境也遭到破坏,致使与沿岸国家之间的关系受到挑战。”
目前还没有什么缓解的迹象。 据路透社2022年11月报道,中国科学家预测,未来几个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将低于正常水平,中国南方(包括以水力发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可能面临严重干旱。 这将导致有更多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被烧掉,从而满足冬季能源需求,“增加碳排放,最终会增加出现极端天气的风险。”
2022年8月,非营利组织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的研究员 Yu Aiqun 在接受 CNN 采访时表示,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她说:“中国对煤电充满执念,其对煤电的依赖意识异常强烈。 每当能源问题发生时,中国总是试图从煤电中寻找答案。”
随着中国国家控制的公用事业的产量飙升,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焦虑,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决定不参加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七届会议(COP27),相比之下,多国领导人在会上对“应对气候紧急情况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再次作出承诺。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总统乔•拜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发表演讲时,宣布捐款1.5亿美元帮助非洲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他说:“本次聚会必将成为再次许诺我们的未来和我们为世界谱写更好故事的共同能力的时刻。”
德国气候特使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向美联社表示,拜登总统“非常清楚地表明,应对气候危机是美国在国内通过法律、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首要优先事项。”
图片来源: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