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深度思考

DNA 研究引发伦理争议

法新社

专 家指出,可以消灭入侵物种或改变蚊子携带病毒能力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引起了人们对永久改变自然世界的伦理担忧。

通过干预 DNA 改变生物生理机制的这一科学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出于人类健康目的,还是物种保护目的,对这一领域的辩论都越来越激烈。最饱受争议的研究可能当属“基因驱动”,即确保某一性状能从父母传递给子女,最终导致整个物种的基因改变。

科学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说,他们正在考虑实施的项目包括将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放到岛上,这些老鼠只能繁殖雄性后代,这样就能确保整个种群在未来都会灭绝。另外一个想法是将经过基因改造、不能携带禽类疟疾的蚊子释放到夏威夷群岛上,以此拯救这些岛屿上的濒危鸟类。

还有其他一些办法,如 Intrexon 公司研制出的 Oxitec 蚊子,虽然采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因驱动”法,却能够通过引入后代不能存活的转基因雄蚊来减少蚊子的数量。

基因驱动技术的支持者说,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避免使用污染性农药,而且在对抗入侵物种方面比目前可用的任何措施都更有效。不过,反对者担心永久改变生命形态不仅会给地球带来影响,还会给地球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带来可能无法逆转的未知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凯文·埃斯韦特 (Kevin Esvelt) 是首批提议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即 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来改变物种的科学家之一。他也是对该技术的潜在用途持最谨慎态度者之一。

埃斯韦特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作为一名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我特别担心,因为我们科研人员最终要在道义上对我们工作带来的所有后果负责。”

他说:“任何人在实验室里进行基因驱动研究,或对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技术进行研究前,都必须先将研究计划公之于众,这应该作为一个硬性要求。”

“实验室里的研究一旦出了问题,也可能影响到实验室外的人。”埃斯韦特补充说,“也就是说,如果你按照科研惯例,关起门来闷头做实验,你就剥夺了民众就可能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

他还说,目前的监管环境“都是基于研究信息的发布情况。如果你问我的话,我只能坦率地说,监管不太严格。”

不过,同一讨论组的其他人呼吁迅速采取行动,在濒危物种永远消失之前,将它们从入侵物种和疾病的手中解救出来。

2016 年 9 月,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和国家元首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齐聚一堂。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员投票表决,支持对基因驱动技术持谨慎态度。

会上还通过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动议,呼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员在快速评估完成前(该评估预计将于 2020 年前完成),不要支持或批准基因驱动技术在物种保护或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现场试验。

英国灵长目动物学家简·古多尔 (Jane Goodall) 和其他几十位环保主义者以及科研人员一起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自己对将基因驱动技术应用于军事、农业和物种保护的担忧。“鉴于将种族灭绝基因释放到自然世界会明显带来无法补救的危险”,该公开信呼吁暂停与基因驱动技术应用相关的所有研究计划。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