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拉响警报

预警系统在减少自然灾害风险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论坛》员工

风暴预警、大规模疏散和军民救济机构之间协调得当让印太地区的死亡人数大幅度减少。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专家表示,这种预警系统的持续使用至关重要。
印太地区最近的成功疏散行动促使多国政府评估自身能力,并弥补在恶劣天气、洪水和干旱风险分析和预测工具方面的差距。

由于当地气象学家在国内外开展工作,提高预报水平,灾害易发地区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正在迅速发展。过去十年间,印太地区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对预警系统的需求和使用日益增加。

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环境破坏加剧了气旋、地震、洪水和极端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这些状况使改进预警系统、协调救灾和减少风险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2019 年 5 月 3 日,印度气象部地球系统科学组织的科学家德巴普里亚·罗伊(Debapriya Roy)在他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的办公室内监测热带气旋法尼。路透社

预警系统(EWS)使用综合通信系统,帮助社区做好应对危险天气的准备。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2019 年 5 月 13 日至 17 日举行的全球减少灾害风险平台取得的共识指出,这些系统可拯救生命、工作岗位、土地和基础设施,并能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些系统还可以帮助公职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灾害规划。

联合国及其合作伙伴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各灾害易发地区推出创新预警系统措施。例如,在柬埔寨,联合国与亚非区域综合多种灾害预警系统(RIMES)之间的伙伴关系旨在增加柬埔寨对环境信息的利用,以便更好地向民众提供信息。RIMES 是一个国际政府间机构,由以下 12 个成员国负责管理:孟加拉国、柬埔寨、科摩罗、印度、老挝、马尔代夫、蒙古、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塞舌尔、斯里兰卡和东帝汶。RIMES 计划提供每日天气预报以及地震和海啸警报,以提醒当地民众。

同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委会)的海啸方案评估海啸风险,实施早期预警系统,并针对各个社区开展防备措施教育。海委会在印度洋拥有150 多个宽带地震仪和 100 多个海平面站,可近乎实时处理预警系统的数据。

根据联合国关于柬埔寨预警系统的报告,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实时监测天气和“环境数据,发现不利趋势,并对潜在影响作出可靠预测”。“有效的预警系统将使人们能够及时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在了解风险的情况下制定发展规划。”

东南亚低洼国家和漫长的海岸线使该区域更容易受到日益极端的气候状况的影响。例如,据联合国统计,柬埔寨 2013 年全年有 170 多万人受洪灾影响,到 2016 年受灾人数增加至 250 多万人。

2018 年 9 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其影响是毁灭性的,通常最贫穷和最脆弱的人首先受到风暴、洪水、干旱、野火和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

2019 年 5 月,加尔各答和奥里萨邦之间行驶的火车在热带气旋“法尼”到来之前被取消,滞留旅客在印度一个火车站内休息。路透社

亚洲备灾中心(Asian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是一个致力于减少灾害风险的政府间组织。该中心于2019 年 1 月报告称,他们将建立一个跨国界预警系统网络,让邻近国家输入天气数据,为更多人提供更多的预警信息。以跨越印度和尼泊尔边界的社区为例。全印度减灾研究所(AIDMI)2019 年 1 月发表的报告—— 《亚洲跨国界预警系统(TB-EWS)》指出,这些地区因缺少对即将发生的洪水的预警而陷入贫困。报告指出,在死于跨国界洪水的人当中,每 10 人中就有 3 人是因为预警延迟或根本没有预警而死亡。就南亚的灾害概况而言,跨国界灾害正在增加。

戈西河流域和甘达基河流域历来会在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造成洪水。因为遭受洪水破坏的历史,当地人称这两个河流流域为“比哈尔的悲伤”。全印度减灾研究所指出,上游尼泊尔的水文和气象部以及下游的印度比哈尔邦社区最近合作开发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跨国界预警系统。

“社区对社区通信发挥了跨国界预警系统有效的功能性作用。这些努力还表明,通过有系统地减少社区灾害风险,并让他们参与跨国界预警系统来加强风险社区的抗灾能力,由此可实现跨越边界的高度参与和高度警惕。”

全印度减灾研究所报告称,目前还在开展其他旨在连接受相同灾害影响的跨国界社区的工作。该报告指出:“虽然过去几年中加强跨国界预警系统的努力相对有所增加,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取得进展非常重要。过去几年间,跨国界预警系统与复原力建设举措之间的逐步连接正在加强,并从中吸取了一些良好的经验教训。”

2019 年 5 月,印度和孟加拉国便有成功案例,当时印度最贫穷的邦之一遭受多年来最大的风暴之一。2019 年5 月 3 日,热带气旋“法尼”对印度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随后又袭击了孟加拉国。

由于航班取消、列车服务暂停,奥里萨邦当局清楚将人们送往安全地点的任务将是艰巨的,但他们直面这种情况。

2019 年 5 月热带气旋“法尼”过境后,一位女孩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普里晾晒自己的书籍。 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奥里萨邦动员了 4.3 万名志愿者和近 1000 名应急工作人员。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岸警报器、公共汽车、警察和公共广播系统向社区发出警告,用简单明了的措辞发出警告: “气旋即将来临,请到避难地点”——据《纽约时报》 报道,他们发送了 260 万条这样的短信。

奥里萨邦政府根据他们的预测成功疏散了 120 万人。死亡人数为 64 人。

研究机构——观察员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海事政策倡议负责人、前海军军官阿比吉特·辛格向《纽约时报》表示:“很少有人会想到能有这样的组织效率。这是一个重大成就。”

孟加拉国也将 100 多万人疏散到避难场所。

20 年前,一场大规模气旋袭击了同一地区,摧毁许多村庄,造成数千人死亡。据《泰晤士报》报道,部分死者是暴风雨过后在离他们居住地点几英里远的废墟中被发现。

严重的破坏和各种惨状给奥里萨当局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对此作出了非常严肃的承诺。不应该再有任何生命损失,”负责监督 2019 年 5 月疏散行动的邦特别救济专员比什努帕达·塞提向《泰晤士报》表示, “这不是一天或一个月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 20 年的工作。”

1999 年发生重大气旋之后,印度官员在沿海建造了许多气旋避难所,它们经受住了时间和风暴的考验。

前海军军官辛格向《纽约时报》表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无法正常运作,但整个动员工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三四天内疏散 100 万人,不仅为他们提供住所,还提供食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是一项重大成就。”

世界银行首席灾害风险管理专家迪帕克·辛格表示, 奥里萨邦有一个通知民众的社区外联系统和一个由 450个气旋避难所组成的网络,每个避难所都有一个维护委员会,对青年进行了搜救、急救护理和提供气旋警报方面的培训。他表示,世界银行帮助建立了通报体系,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最后一英里。他表示,过去 12 年间奥里萨邦一直在使用该系统。

迪帕克·辛格表示,奥里萨邦由于地理位置脆弱,每两年都会经历一次灾害周期。如此之多的灾难意味着奥里萨邦政府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改进其预警系统,这个社区力争在暴风雨期间实现零生命损失。

奥里萨邦政府霍尔达区的官员克丽珊·库马尔向 《纽约时报》表示,“每个小气旋或海啸都会教你应当如何应对更大的气旋或海啸。”他认为,当地政府 2019 年5 月的成功疏散行动凸显了知识的积累。“如果不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人们便会被淹死。”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Back to top button